2025年09月26日
2025年9月20至21日,为期两天的“AI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国际研讨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业界人士,通过主题演讲、分论坛讨论与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围绕人工智能如何推动可持续城市更新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旨在促进大数据驱动规划、社区参与、智慧城市设计以及AI赋能治理等方面的跨学科探讨。
本次研讨会受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资助,由西浦设计学院、《城市规划(英文版)》编辑部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办,协办单位包括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苏州工业园区邦城规划咨询有限公司、西浦智库和西浦城市与环境校级研究中心。
上午,主持人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类延辉博士和系主任陈冰博士向所有嘉宾表示了欢迎,并介绍了各位来宾。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阮周林教授(下图)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城市规划设计的逻辑,从空间感知、数据分析到居民需求预测,AI技术为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在这样的趋势下,高校教育必须进行前瞻性调整,培养既懂城市空间与社会发展规律,又能运用新技术应对挑战的复合型人才。
“AI时代下的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社会结构、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再造。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也需要教育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西交利物浦大学将继续依托国际化办学优势和跨学科合作机制,为推动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和宜居城市实践贡献力量。”
会议邀请了六位权威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长、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下图)认为,城市更新的根本在于把城市视作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像爱护生命一样去呵护城市。
吴教授谈到:“城市生命不仅是维护,更要通过智慧与技术延长寿命、提升健康。真正的智慧城市不依赖外部强制,而是通过自组织与协作,凝聚众人智慧,形成‘众智成城’的格局。这种城市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在社会、生态与文化的多维度中实现协调与共生,从而成为最健康、最长寿的城市形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执行主编、亚洲大学联盟秘书长刘健(下图)探讨了城市更新中多方合作的机制。她提出,大型工业遗址更新项目的成功,高度依赖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能否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其核心在于合理共享土地开发收益与责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多方共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编辑部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秘书长唐燕(下图)分享了中国老旧厂房改造文创空间的城市更新机制与利益分配关系。她以北京为例,重点分析了“非正式”、“半正式”和“正式”三种再生模式的特点、成因及典型案例。
东南大学副教授、中德城乡与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易鑫(下图)针对南京红色革命史迹数量丰富、分布广泛,时空演化呈现多阶段特征,研究通过多技术方法整合,构建革命史迹的叙事价值体系,并提出将叙事关系与空间网络纳入城市规划,推动红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成员杨滔(下图)展示了基于时空智能的AI驱动型城市更新。他认为,AI驱动的实时空间计算正在孕育一种“人工进化的空间有机体”,通过整合社会经济、环境与政策要素,不仅提升了城市活力和适应性,也为未来城市的再生与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
西浦设计学院院长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下图)以“智慧城市设计:人工智能、未来想象与更新”为题,展望了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城市更新的前景。他指出,城市更新不仅关乎新旧空间的取舍,更在于如何营造真实而有生命力的城市环境。
“AI与数字工具为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复制虚拟空间并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让虚拟创意转化为现实,并与人的生活相互作用。AI的作用在于激发新的思考方式和叙事手段,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城市遗产、生成创新方案,并推动社会共同参与。
“城市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源自人与环境的互动。技术和环境只是手段,唯有人与社区的活力,才能使城市更新真正可持续。”他说。
9月20日下午的两场分论坛进一步拓展了交流深度。其中一场论坛以“可持续社区更新”为主题,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教授主持,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李媛主任研究员作引导发言。参与讨论的专家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陈冰博士、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孙磊磊教授、苏州科技大学洪亘伟教授、西浦高级副教授徐蕴清博士、苏州科技大学讲师冯歆博士,以及西浦教学研究员类延辉博士。
另一场论坛围绕“城市智能与更新”展开,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张乾涛副教授主持,苏州工业园区邦城规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陈启宁作引导发言。参与嘉宾包括利物浦大学荣休教授、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荣誉教授David Shaw、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副主任魏晓芳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金俊植教授、苏州城市学院讲师陈金留博士、西浦高级副教授王怡雯博士,以及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灿博士。
9月21日上午,受邀嘉宾参加了在苏州开展的实地考察活动。活动分为两条线路,其中一条路线包括十全街、仓街及城墙博物馆,另一条路线是师惠邻里中心,为与会者提供了直观了解苏州的遗产保护、社区更新和邻里空间创新的机会。
为两天会议提供会务支持的师生包括:西浦城市规划系的类延辉、陈冰、沈昕宇、张乾涛、Daniel Yonto、范子钰、赖楚豪、余思凡、罗永杰、刘忻瑶、周雨洁、张雨轩、方可心、李航宇、蔡润鹏、张泽玟、尹思源、孙荣;西浦城规学生社团USS;《城市规划(英文版)》的刘健、唐燕、刘佳燕、李敏;同济大学冯潇潇等。
(记者:钱懿 摄影:张佳盈)
2025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