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S 经济学系Gi Khan Ten博士研究成果发表于《World Development》

2025年10月17日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经济学系Gi Khan Ten博士题为《Are Nationalist Countries More Protectionist?》的研究论文,已在国际期刊《World Development》发表。该论文聚焦“消费者民族主义”(即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相较于外国产品的偏好),探讨其如何影响政府维持贸易开放的能力。与“民族主义市场必然会推高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普遍观点不同,该研究通过论证与实证检验提出:在现实情境下,民族主义反而可能促使政府出台更具合作性(即贸易保护主义程度更低)的贸易政策。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双国家理论模型:模型中,企业销售差异化产品并通过竞争定价,政府则负责制定关税政策。“消费者民族主义”被定义为一种需求转移——国内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偏好越强,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就越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则相应降低。模型中的“合作”具有“自我实施性”:各国政府会权衡“违背贸易协定的短期收益”与“引发贸易战的长期损失”,进而决定政策方向。

该模型得出两项核心预测:

1.在一对贸易伙伴国之间,国内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更强的国家,反而更有能力维持贸易自由化政策;

  1. 民族主义对“最优合作关税”的影响,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耐心程度”——倾向短期利益的“缺乏耐心型政府”,会随着民族主义程度上升而降低关税;而极度注重长期利益的“耐心型政府”,则可能采取相反举措。

为验证理论假设,研究将“反倾销(Antidumping,AD)行动”(一种灵活且广泛使用的临时性贸易保护手段)的年度数据,与基于国际调查得出的国家层面民族主义指标(含多个指数)相关联,并同时控制了可能影响反倾销行动的其他变量(如经济增长率、进口增长率、汇率、政治意识形态、关税余度等)。

在成对国家中,民族主义倾向更强的市场,反倾销行动的使用频率往往低于其贸易伙伴,这与“民族主义有助于维持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理论预测一致;

此外,在相对缺乏耐心的国家,消费者民族主义程度上升会伴随反倾销行动减少;而在相对耐心的国家,民族主义程度上升可能导致反倾销行动增加。上述规律在不同指标衡量方式与计量模型设定下,均表现出稳健性。

简言之,该论文的核心启示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 消费者民族主义升温并非必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国内偏好已抑制进口需求的市场中,政府反而可能有能力维持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
  2. 在民族主义程度较高的市场运营的外国生产商,可能面临更低的“边际关税风险”,但同时需应对更严峻的“需求阻力”;
  3. 民族主义与政策制定者“时间视野”的相互作用,会带来差异化的贸易政策风险:当民族主义升温时,相对短视的政权可能维持或放宽贸易保护,而高度注重长期利益的政权则可能转向更激进的贸易保护政策。

Andrey(Gi Khan Ten)于2024年春季学期加入IBSS经济学系,其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截至目前,他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World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等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他拥有韩国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KDI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博士学位。

《World Development》是一本专注于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月刊,创刊于1973年,由Elsevier出版。其主题领域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问题,如减贫、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等。该期刊已被SCIE、SSCI数据库收录,在中科院最新升级版分区表中,大类学科经济学为1区,2023年影响因子为5.4。它为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发展研究成果的平台,致力于推动发展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