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走进决策现场:研究揭示“机器人思维”如何悄然影响人类选择

2025年10月24日

在会议室、银行服务大厅,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开始与我们并肩而立。但你是否注意过——它们的存在,正在悄悄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

近日,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智能运营管理与市场系的邓冰洁博士与复旦大学殷云露博士、徐倩教授, 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沈峥昱博士合作发表的论文,为这一现象提供了科学证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商业伦理杂志》)上。该期刊入选《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选的在全球商学院科研和教学中最具影响力的50本核心学术期刊、且位列CAS Q1分区期刊。

当机器人在场,人类更“功利”

邓博士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表明——仅仅是一个人形机器人在场,就足以让人类的决策更偏向效率,而非公平。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了多个情境,让参与者面对典型的“分配正义”难题,例如:如果资源有限,是要公平地平均分配,还是倾向让资源产出最大化?

结果显示,当房间里出现一个人形机器人时,人类更倾向于选择“让结果更高效”的方案,即使这意味着有人会分得更少。

换句话说,机器人的存在,让人类的思维更“像机器”——理性、功利、追求最优解,却相对忽略了情感与公平。

 

为什么会这样?——“镜像效应”的心理机制

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当人类与机器人共处时,大脑会自动启动一种被称为“自发心理化”(spontaneous mentalisation)的过程——我们会下意识地去“想象机器人在怎么想”。

由于机器人被视为逻辑驱动、冷静高效的存在,人类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思维模式,逐渐让自己的判断与“机器人思维”对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

邓冰洁博士解释道:“当我们和机器人同处一个空间,大脑会自动进入一种‘镜像模式’,把自己调整到与它一致的节奏与逻辑上。这种影响非常微妙,却能真实地改变我们的决策倾向。”

 

超越实验室:AI时代的“道德偏移”与伦理设计的新挑战

这项发现不仅仅是心理学趣闻,更在现实世界中具有深远意义。

在企业管理场景中,管理者需特别警惕——机器人可能正在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影响团队关于资源分配、奖金发放、工作量分摊等核心决策的走向,导致决策过度向“效率优先”倾斜,而忽视了对公平性的必要考量。

类似的影响也可能出现在公共政策与司法领域。如果政府服务大厅或法庭引入人形机器人协助工作,官员或陪审员在潜意识中可能变得更加“追求效率”,却在无形中削弱“公平正义”的考量。

这种被研究团队定义为“机器人助推效应(robotic nudging)”的现象,需要在伦理人工智能设计领域获得更多关注。

研究团队呼吁,未来的机器人和AI系统设计者,除了聚焦功能实现和效率提升之外,应当在开发早期就纳入伦理评估,降低机器人在无意间改变人类道德判断的可能的负面影响。

该研究建议,在智能系统开发过程中,需明确建立“情境意识”认知,对机器人在不同社会场景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行预测与管理,从而实现技术与伦理的平衡。

在AI逐渐融入工作与生活的今天,理解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与判断,已成为商业伦理与组织决策的重要课题。正如邓博士所说:“下次当你在机器人的注视下做决定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个决定,真的是你的选择吗?”

 

论文题目:Mirroring a Mechanical Mind: Robot Presence Promotes Utilitarian Motives in Distributive Justice Judgments (《镜像 “机械思维”:机器人的存在会促进分配正义判断中的功利主义动机》)

 

(供稿:西浦国际商学院  编辑:寇博)

2025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