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教育故事 | 在校园造“F1”?零经验零资金,他们真的做到了

2025年11月24日

七月的车间像个蒸笼,风扇转着也吹不散热气,焊花在铁架间一闪一闪。车队队长张羿和队员们戴着护目镜,蹲在刚焊完的车架旁,用手反复比对尺寸。 “那是七月底,我们才终于有了第一个能立起来的车架。”指导老师朱雨逸老师回忆道。

为了加快进度,整个暑假团队几乎没休息,还把车架搬到上海的一家赛车俱乐部进行调试。与此同时,团队还协调了外部的焊接、机加工资源,并请经验丰富的指导师傅提供技术支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团队频繁往返太仓和上海,甚至租车运输零件,每天就在没有空调的车间里忙碌。最终,他们真的把自己的F1赛车从纸面设计变成了可行实车——零经验、零资金,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赛车。

看F1不过瘾?那就自己造一辆

张羿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西浦首支学生方程式车队的队长。她回忆:“我从初三就开始练卡丁车,参加比赛,高中一直关注F1。被职业赛车手在赛道上的精准操作和速度激情吸引,我就想亲手设计、制造属于自己的赛车。”

当你对一件事充满兴趣,就会想去深究背后的原理,了解它的工作机制和设计理念” 张羿说,“我很想更贴近F1,去亲身体验它的运作方式。于是我开始寻找身边可用的资源,更贴近我自己的条件,比如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比赛,这样就有机会真正造一辆车去参赛。”

Image

图为2025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官方合照

入读西浦后,她感叹: “学校环境很开放,能够接受学生的大胆想法,这让我觉得梦想是可行的。”大一暑假,她和另一位同学开始交流各自想法,探讨在校园里如何着手。百团大战期间,他们遇到了现在的车队经理李存远,他虽然是建筑系学生,但同样热爱F1。李存远回忆: “我喜欢在重要场合穿红牛车队的衣服,他们注意到了后加了我的微信,还拉他们进学校F1观赛社团。后来我们聊了聊造车的可行性,我觉得非常有趣,也想参与,于是成了车队经理。”在他的帮助下,团队整合社群资源,招募成员,为跨学院协作打下基础。“要在同一个学院里找到18个志同道合的学生造出一辆赛车真的不容易。” 智造生态学院朱雨逸老师感慨道。最终,这支车队跨越苏州与太仓两个校园,汇聚了来自七个学院的学生,涵盖机械、电气、市场、供应链、通信等专业。

Image

图为车队在赛场合照

随着团队雏形逐渐成型,成员们主动联系了智造生态学院的朱雨逸老师。朱老师坦言,最初听说是一群大一学生要造车时,他并不确定这件事是否可行——毕竟他们还没学过专业课程,而造车又是一项高成本、高门槛的挑战。但当学生们带着清晰的赛制研究、详细的分工计划和坚定的目标来约他开会时,他被他们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了。朱老师回忆道:“那一刻我觉得,他们是真的能做出来。” 当时,整个苏州大市除了苏州工学院,还没有其他高校组队参赛,如果项目能落地,这将成为西浦首支大学生方程式车队。他说,“比赛难度很高,前二十三名才能获二等奖。我们更希望的是,让学生有机会把梦想落到现实。”
Image
Image

图为车队在校级专业展会

项目初期,智造生态学院赞助提供约5000元支持,是团队最早的资金来源。朱老师回忆: “当时设想的是一辆车的开销大概50到100万,是很高价值投入。我着手帮他们了解学院项目经费,并推荐去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平台——创新工场咨询。” 创新工场不仅加快了项目的立项与审批流程,还提供了5万元资金及场地支持,为团队的研发与测试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Image

图为赛车涂装

除了校内资源,团队还主动联系企业。借助太仓的区位优势和丰富汽车零部件资源,朱雨逸老师和商务拓展经理陈炜带着学生们挨家拜访企业寻求赞助。 “车队从组建之初就面临着“资源难题”——既要找资金,又要找加工厂、技术顾问与零部件支持。后来我们帮他们牵线对接了几家太仓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企业的总经理都挺支持,只是很多传统汽车零部件厂商和方程式赛车的标准并不完全兼容,我们也在考虑其他形式的支持。”陈炜老师说。
Image
Image

图为车队参访企业

海尔作为智造生态学院的行业共建企业,也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海尔的工程师也加入了项目指导,为团队提供了实际技术建议和经验分享,让学生们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最终,通过校内外各方支持,团队获得约30万元经费,包括赞助和优惠材料。张羿笑着说:“我们还互通信息,从其他车队借零件,有时候就靠自己拉来、谈到的这些资源,慢慢把车一点点拼出来。”
当公式遇上扳手:知识开始“转动”
如何从课堂上的知识,走进真实的机械世界?团队面对的挑战非常现实。“学校的课程体系其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张羿解释说,“比如工程制图、力学分析这些课程让我在机械设计时思路更清晰,而电子信息、电路、编程又让我能理解电控系统的逻辑。这些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最后都能在赛车上找到应用。”但大家很快发现,真正让知识“活”起来的地方,并不在书本上,而在团队协作中。例如,作为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车队车手的邓骏络也从中获得了课堂之外的体会: “在车队里,我们要和不同的供应商沟通、采购零件、对接交付进度。那种‘做客户’的感觉让我更能理解供应链是怎么运作的。”谈到比赛的商业展示环节,他补充说: “我们还要模拟把赛车卖给潜在客户,去说服评委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更具优势、更有成本效益。那其实是一堂活生生的商业课。”
Image
Image

图为车队进行商业答辩

如果说邓骏络是让赛车“跑起来”的人,那么来自通信工程专业的靳璧全,就是让它“能跑”的人。作为负责整车结构与装配的核心成员,他对每一个螺丝、每一段焊缝都近乎苛刻。“一个小小的螺丝,哪怕只有几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整车无法装配成功。” 靳璧全说。第一次真正参与造车,让他深刻体会到纸上设计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遇到的最大技术难点,其实是 ‘让零件变成车’——也就是把图纸上的设计完整地装配出来。” 他说, “很多问题都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比如一开始对焊接误差、发动机定位误差考虑得不够,在组装时才发现加油颈和排气管的距离不符合要求。”
除此之外,项目推进中频繁的方案调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有时候图纸改了,但原来的零件已经加工好了,就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比如电池的安装位置,因为新增了其他部件,没法做到快速拆装。”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图为车队组装调试车辆

谈到在造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张羿毫不犹豫地说是“机械性思维”。“做赛车最重要的不是一开始的灵感,而是系统性的逻辑。我们先确立一个年度目标,比如今年要让车能顺利跑完动态测试,那后续的设计就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 她说  “赛车是个系统,不可能每个部分都做到最完美,我们更多要考虑整体的平衡与收益。包括经费分配,也要算得很精细——哪一块最需要投入,能解决多少问题,带来多少性能提升,都是团队要反复推演的。”指导教师朱雨逸老师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正是智能制造学科的体现: “造车的过程当中无非就是材料、设计、机构之间的联动和各种选型。一个车有上百个零部件,需要团队自己制定清单、整体采购、与供应商沟通降本,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技术为导向的融合式项目。智能制造在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中都是关键环节。”这种磨合不仅是技术挑战,也考验着团队的默契。张羿介绍: “我们团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在对应系统上比较熟的成员,他们就负责那块的技术。比如底盘、电控、动力组之间出现冲突时,我们就一起讨论取舍,谁也不是单打独斗。”
Image
Image

图为车队组织架构及成员

学习的过程远远超出了课堂。靳璧全提到: “我们主要有三种学习渠道:一是通过B站自学编程、机械设计和电控逻辑;二是购买相关书籍进行系统学习;三是主动向其他高校取经。我们一开始和成都理工、苏州工学院沟通过,后来又和同济、上交、温州大学、湖南大学、昆明理工等学校交流经验。很多时候我们直接在方程式车队交流群里提问,其他学校的学长、队长会热心帮忙,甚至私信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做。”
Image
Image

图为车队与高校车队交流

张羿也特别提到这种开放共享的圈内文化让她印象深刻: “这个圈子其实挺温暖的。大家都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加入造车,所以强一点的车队反而愿意去帮助新车队。每年都会有新设计、新想法,大家都乐于分享。正是这种氛围,让我们能快速成长。”而车队经理李存远的角色,则让跨界合作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我的专业和造车其实没什么关系,”他说,“但我在社团联合会和学生新闻中心做过两年社团管理、视频制作、宣传策划。这些经验在车队运营上都派上了用场。从行政申请到经费审批,从物料制作到宣传发布,都是我来协调。能在这样的团队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其实挺有成就感的。”

让更多孩子看见“造车梦”:把赛车文化带进课堂

除了日常备赛与研发,车队成员们也在做一件更有温度的事——把“造车梦”带给更多人。“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赛车,不仅是速度和比赛,更是背后工程精神的体现。” 李存远说道。为了推广赛车文化,他们主动策划并参与了多场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事实上,这项工作最初也是由赛事组委会倡导——希望各支大学生方程式车队在校园之外完成至少一次社会科普。而在西浦,车队很快就与附属小学、未来教育学院等部门建立了合作: “西浦附校老师特别支持我们,让我们去讲解赛车结构、空气动力学的基础概念,还让孩子们近距离参观赛车。”李存远回忆道。朱雨逸老师介绍,自己常年参与未来教育学院的培训工作,也积极推动车队参与中小学课程的设计与授课。 “我觉得大学生来讲这种课程更有亲和力,学生对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自然。知识点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看到上了大学之后还能做这些事,很有启发。”如今,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了体系——不仅有小学科普,还有暑期与青岛、深圳等地中学合作的夏令营项目。孩子们不仅能听讲、还能亲手操作模型、体验设计思维。甚至有学校主动“回头” 邀请车队再去授课。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图为科普工作坊

跑不完的赛道,正是成长的起点

经过六个月的筹备,这支从零起步的车队终于带着自主设计、制造的赛车出征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Image
Image

图为赛车跑动测试

“它并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能把一辆车从零造出来——安全、环保、稳定。” 张羿解释道。比赛前期包含上十一项“静态测试” ,每通过一项,裁判就会在车身上贴上一张标签;只有贴满所有标签后,赛车才能进入动态测试环节。
“比如车手逃生测试,要求五秒内脱离座舱;噪声测试要在满油门情况下低于限定分贝;还有制动测试,要求全力加速后四个轮子同时抱死。” 张羿回忆道, “我们卡在了最后一项——有一个轮子多滚了一点点。 那一刻其实挺遗憾的,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他们最终获得三等奖,对首次参赛的队伍来说,这是一份实至名归的成绩。
Image
Image
Image

图为车队成绩展示

朱雨逸老师补充,当时的比赛环境也很不容易: “那五天的比赛,四天半都在下雨,温度只有十几度,帐篷里全是泥。学生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才能收工。拉电线、接灯、修车,全都得自己干。”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团队的凝聚力变得更强。每天吃在一起、在一起休息,修车到深夜。在现场,学生们还与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车队建立了联系——临时互借零件、工具、电池,甚至在雨夜里和外国车队一起唱歌。最后虽然没能完成耐久测试,但朱雨逸老师与主办方协商特批他们在内部道路上试跑了一段——“那一刻他们是真的兴奋。就算没获奖,他们也想证明这辆车真的能跑起来。”朱雨逸老师说: “他们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兴趣驱动型学习。那种在泥水里折腾几天还兴奋不已的状态,这不是单纯上课就能激发出来的动力。”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图为比赛现场

尾声

“回想这一年” 张羿说, “我觉得如果不是在西浦创业家学院智造生态学院,我也还会去做尝试,但是不一定能够这么快落地。”比赛结束后,车队没有停下脚步。张羿介绍,他们的短期目标是筹备下一个赛季——从11月开始确定目标、招新、培训,一直到寒假的设计期、春季的焊接与装配,再到5月整车落地、6月测试。整个周期几乎没有间歇。“我们的理想状态是寒假出总装图,春天能让车落地,五月底前开始路测。” 她说,长期来看,团队正计划从燃油车逐步转向电车与无人驾驶方向,也希望能在校园里举办“X-REC赛车周”,让更多学生了解工程设计背后的乐趣。

图片提供:西浦方程式X-REC公众号

编辑、新媒体:丁莹

审核:许晓旻

2025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