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韩清玲
生源地:河南省郑州市
生源学校:郑州外国语学校
入学年份:2023年
本科专业: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年级:大三

01 本科专业 Undergraduate Major
Q1. 您目前正处于本科学习的关键阶段,是否已有一个关于未来学业和研究生申请的整体规划?您对于未来有何远景和目标?
A:进入大三这个关键阶段,我已逐渐形成更明确的学业发展规划。在本科剩余时间里,我将继续深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等核心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时通过参与跨国学术项目与实习积累更具质感的实践经验。未来在研究生阶段,我希望能够进一步专注于冲突与和平研究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法等方向,在更具思想张力与学术刺激的环境中拓展自己的分析能力与问题意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我期待能在国际学术机构或全球治理相关组织中找到与研究相互呼应的工作路径,将理论反思与实践操作真正连接起来,并为推动更加公正与可持续的国际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与校内研究导向型峰会
Q2. 当初为何选择国际关系专业? 您是如何认识到国际关系这一学科的深远意义的?通过这一专业的学习,您对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全球化有了怎样独特的视角与洞察?
A:进入国际关系并不是因为一开始就拥有完整的理论框架,而是因为我逐渐意识到世界从来不是被单一力量塑造的:战争、市场、技术、法律、意识形态、国家叙事,它们彼此纠缠、互相制约、共同塑造现实世界权力的流动。在不断阅读与观察中,我开始意识到国际关系不是“宏大叙事的抽象学科”,而是解释世界为何如此运作、为何冲突不断生成、为何制度改良永远不够快的一套知识方法。在这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不轻易接受表层的政策话语,而是去追问谁受益、谁失语、谁被排除,以及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交换机制是如何塑造全球不平等。国际关系让我获得了一种“结构感”:理解每一场战争、每一项制裁、每一次贸易博弈背后,都有深层历史、制度逻辑与现实权力运算。这使得我看世界已不再是单单观察事件,而更像在持续追踪权力如何在全球尺度流动与变形。
02个人经历 Personal Experience
Q1. 多次参与国际名校的暑期项目,能否详细分享其中一些经历? 您认为这些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经历,与 XJTLU 的课堂学习形成了哪些互补?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您独特的学术思维和全球视野?
A在LSE的暑校中,我深入研究了战争伦理与国际冲突的道德框架,通过案例讨论和论文写作,对正义战争理论、人道主义干预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巴黎政治学院的冲突经济学暑期研究项目中,我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冲突的根源与解决路径,探讨了资源分配、经济制裁等实际问题。斯坦福大学的暑期国会辩论集训则让我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公开表达能力。这些经历与西浦的国关课堂形成的是一种相互激发的循环:课堂为我提供理论的深度与分析框架,而海外学习则迫使我把这些理论置于真实政治语境中检验、对照与修正。使我能够在不断来回穿梭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知识的可塑性与世界的复杂性。

参与巴黎政治学院暑期项目
Q2. 您有着较多的科研经历,是什么驱动您投身学术研究并持续探索? 目前,您主要关注哪些研究方向,尤其是希望在这些领域中提出哪些关键问题,并推动学术讨论和实践发展?
A我对全球冲突与和平构建的深切关注是持续驱动我投身学术研究的根本动力。大二时参与的一项关于叙利亚地区非国家武装集团的追踪研究,让我亲眼看到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如何在冲突语境中相互印证、相互挑战。目前,我特别关注致命自主武器系统(LAWS)对国际人道法和战争伦理带来的挑战。在现代战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法律与制度约束新兴军事技术,特别是在中东冲突地区的实践背景下,探索防止技术滥用、避免冲突升级与人道危机的有效路径。这项研究不仅涉及法律条文分析,更需要结合伦理考量与现实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Q3. 在信托基金办公室、律所和检察院等多领域实习,您希望从中获得哪些经验? 这些跨领域的职业实践对您的未来职业规划有何影响?您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些环境中的成长和收获?
A:在信托基金公司的实习中,我经历了很多高效处理大量细节与数据的练习,逐渐培养了有效统筹、多任务处理与精准执行的能力。律所的实习让我系统提升了案件资料整理、事实梳理与法律检索能力,尤其是在撰写初步意见稿和整理证据链时,我开始真正掌握如何把复杂信息组织成具有逻辑力量的论述。而在检察院的实习经历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法律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的理解,通过参与案件讨论与辅助性材料整理,我意识到司法实践不是抽象条文的执行,而是关乎价值判断与公共利益平衡的过程。这些跨情境的经历使我逐渐明确,未来我希望在能够连接法律、政治与经济的跨学科平台上继续发展,并思考如何在复杂国际议题中提出具有现实干预力的分析与解决路径。

参加各类活动/论坛
Q4. 您能分享一段与国际关系专业教授之间的学习互动经历吗?
A:特别荣幸的提及一位于我有重要启迪意义的教授,龚丽娜老师。她是我参与课程学习的第一位教授。刚开始接触时,我对很多问题没有方向:理论从哪里切入?国际关系学科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冲突要如何理解?哪些问题才值得真正投入?我常常在课后不断向她提出这些困惑。龚教授非常有耐心,而且极具理性智慧,她从来不会直接给出定向的结论,而是引导我将问题继续拆解、继续换角度、继续推深。她曾说过一句于我很重要的话:“研究不是为了快速找到标准答案,而是要能在不确定当中保持推进思考的能力。” 在后续的交流中,她给了我很多可以尝试的方向与机会,也给了我主动建构问题意识的空间。现在回头看,那些思考方式与处理困惑的训练,逐渐成为我做研究时的基本底层逻辑:思考要开放,推论要深,而方向要靠自己不断形成。

和龚丽娜教授的合影
03 生活经验 Life Experience
Q1. 在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过学院给予的特别支持或帮助,令您印象深刻? 您认为学校的教育环境为您提供了哪些资源,帮助您长期保持学术上的动力与持续成长?
A:在学院的学习中,我得到了非常实质性的支持。SURF项目让我在本科阶段就直接参与真实科研,学习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问题,并逐步建立独立研究能力。与此同时,教授们在研究方向与方法上的指导,使我能够更早接触学术核心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校准自己的研究路径。学院的学术生态也为我的成长提供了持续刺激。HS学院的学术讲座、研讨与圆桌讨论,让我始终维持思考的张力与研究的动力,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不断拓宽边界。这些经验与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在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学术养成过程,使我在探索兴趣、磨练能力与建立研究自觉方面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SURF项目优秀海报合影
Q2. 课余时间,您是否有某些特别投入的爱好或兴趣? 这些个人兴趣如何与您的学术学习、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关联与互动?
A:我习惯在白鹭园散步,这样的独处时间能够让我暂时抽离学业生活,也常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重新整理思路、获得新的研究想法。美食探索对我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与消遣方式,我热爱尝试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料理,并在品味中感受食物本身带来的愉悦与满足。阅读始终是我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尤其是政治哲学和历史类作品,像尼采与哈贝马斯的著作,让我不断拓展思考的深度,并为我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启发。这些兴趣非学术之外的割裂部分,而是在帮助我保持节奏、维持平衡,并在思维与生活之间建立更自然的积极循环。
04 说在最后 In the End
Q:如果有机会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您最想分享的是什么?
A:大学不是为了提前确定答案,而是为了扩大你能提出问题的边界。不要急着给自己贴上稳定的定位,多去撞击不同领域、不同方法、不同语境,去真正的自我认知往往是在这些反复修正中被逼出来的。学业与生活也不必对立,一边推进研究,一边练习与自己的节奏共存,这比“永远满负荷”更重要,也更可持续。也可以多跟教授、同辈、有经验的研究者对话,他们将会是你的长期同行者;一段好的对话可能会比一整本理论书更早改变你的坐标系。西浦于我正是一次真正试图理解世界、也理解自己的惊喜开始!期待我们的好消息!

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协会SCDA副总会长
策划 | 人人说团队
特别感谢 |龚丽娜教授 韩清玲
文案 | 白宇睿 曲培鑫 许贻翔
推文 | 许妙琳 刘若溪
校审 | 朱磊 周秦
2025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