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S新研究揭示环境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复杂影响

2025年05月05日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经济系的King Yoong Lim博士与人合著的一篇研究论文“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Distance to Firms: An Analysis of Publicly Listed Firms in China”已被著名期刊 Energy Economics(澳大利亚商业与经济学会(ABDC)评定为A*级别;影响因子为13.6;英国商学院协会(ABS)评定为三星级期刊)发表。

自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实施了各种环境政策。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发挥了领导作用,比如2013年雄心勃勃的环境改革计划,以及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二十大及后续规划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将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列为优先事项。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绿色信贷政策和碳排放权交易计划(ETS)等环境政策工具。尽管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实施的环境政策数量空前,但这些政策之间的互补性(或竞争性)仍未得到充分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政策如何以及是否能够激发知识溢出、企业的环境响应能力以及环境投资(EI)的采用方面,还存在知识空白。

King Yoong Lim博士及其合作者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计划(ETS)和废物回收设施(WRF)这两项关键政策的空间学习特性,开发了一个新颖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投资选择。该框架考虑了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内生空间效应。这项研究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关注那些因生产投入而产生可回收和高碳废物处理成本的企业。通过对七个设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平台省份的样本企业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研究团队发现,靠近废物回收设施与采用环境投资呈正相关,而这又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相关。然而,根据省级碳排放权交易计划的突出程度进行调整后的同行学习效应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靠近进行环境投资的邻近企业似乎会引发搭便车效应。对进行环境投资的企业的空间模型估计显示出正的溢出效应(包括可观察到的和不可观察到的),但搭便车效应依然存在。换句话说,虽然总体空间溢出效应是积极的,但碳排放权交易计划引发的学习效应却呈现出一种反 “攀比” 效应。此外,政策之间的竞争性也很明显:搭便车效应不仅抵消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219家进行环境投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还削弱了靠近废物回收设施的积极影响。这些发现为未来环境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关键见解。

这项研究的发表为学术界深入了解中国环境政策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帮助。它也为政策制定者优化环境政策框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King Yoong Lim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发展宏观经济学、犯罪经济学、创新战略(宏观和微观)以及能源经济学。到目前为止,他已在英国商学院协会三星级/澳大利亚商业与经济学会A级别及以上的期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其中包括Research Policy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ModellingMacroeconomic Dynamic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King Yoong Lim博士也是更广泛的研究和政策领域的积极参与者,曾是英国斯旺西大学2028年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外部评估的积极参与者。他曾三次担任世界银行集团的战略技术顾问,为马来西亚的资本市场总体规划和国家创新战略(及其相关的政府关联公司创新转型计划)做出过贡献,并且是2019年肯尼亚税务局国家税收预测框架审查和重新制定工作的首席顾问。

Energy Economics是能源经济学和能源金融领域的顶级期刊,由爱思唯尔出版。它涵盖广泛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的开采、转换和使用,能源商品及衍生品市场,监管与税收,预测,环境与气候,国际贸易,发展以及货币政策。

Energy Economics的影响因子为13.6,引用分(CiteScore)为18.6,SCImago期刊排名(SJR)为3.555,源标准化影响因子(SNIP)为2.637,在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中位于二区,这表明它在经济学领域处于优秀地位。该期刊在推动能源经济学和能源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05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