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学者对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机制—“16+1”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度解读。

西浦中国研究系讲师Dragan Pavlićević解读“16+1”合作机制的文章分别发表于《外交学者》《国际公共政策评论》。《外交学者》是一本亚太时事杂志,覆盖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国际公共政策评论》为读者提供了解和观察亚洲及世界事务的资讯和观点。

Dragan在文章中分析了“16+1”合作机制的发展进程,这一合作机制旨在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并已产生多方受益的化学反应和丰硕成果,但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Dragan在两篇文章中都着重强调了“16+1”合作机制的高度复杂性。他在文中这样写到:在“16+1”框架下,该合作机制中的欧洲成员国难以就共同利益与政策达成一致。同时,“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机制威胁欧盟利益”这一毫无事实根据的言论也甚嚣尘上。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公众认为“16+1”合作机制发展缓慢,停滞不前。中国与中东欧16国双方在合作机制发展的速度和实质成果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挫败感,普遍认为这一合作机制成效平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Dragan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表示,当前认为“16+1”合作机制前景黯淡的悲观思想是完全错误的。这一机制的实施不可能失败,反而会在未来几年愈为重要。中国是“16+1”合作深化发展的推动力并应在积极应对挑战时起领导作用,北京必须迅速改善策略,以更好地应对中东欧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制定一系列新政策以促进经济合作的范围扩大化和方式多样性是深化发展“16+1”合作的重要举措。

Dragan于7月初就职于西浦中国研究系,并将教授两门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的课程。

Dragan在西浦的研究聚焦于中国高铁出口及中国在欧洲的多边外交对欧洲内部和对外政策的影响。同时,他对中国的国内政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继续致力于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文章写作,他还将撰写一本关于当代中国基层政治参与的专著。

Dragan表示,能够在西浦工作他感到非常荣幸,因为这里给他提供了可以率先感受中国快速发展的机会。他说:“对研究当代中国的专家来说,能够及时观察并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是至关重要的,西浦使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国内政策及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发展。”

在就职于西浦之前,Dragan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名访问研究员,同时,他也是地缘战略咨询公司的维基战略特约分析师。

(翻译:张舸 编辑:寇博)

  • 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 姓名

    市场与交流办公室
  • 电子邮件

    news@xjtlu.edu.cn
关注西交利物浦大学官方微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