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8日
当今世界,人们对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习以为常,而可适性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将有利于保护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这就是Robert Kronenberg教授(下图)在西浦举办的“构建弹性环境”国际研讨会上所传达的信息。
这位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学者在研讨会的开幕演讲中指出,建造可适性建筑——即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改造、变化、移动和互动的建筑——是创造永续未来的重要手段。
“可适性建筑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使用期限更久,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拆除建筑——而是根据需求改变和改造建筑。” Kronenberg教授说,“如此一来就可以减少浪费,这对于经济和环境都是有益的。”
“可适性建筑使得建筑物和社区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物可以随文化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映射出新的价值观。”他补充道。
他还提到了“地球生态超载日”,以强调可适性建筑对解决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地球生态超载日”指的是一年中,人类用完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当天。今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是8月1日,这意味着如果继续如此消耗资源,人类一年需要1.7个地球才能为继。
Kronenberg教授坚信,可适性建筑可以成为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他说,虽然当今大多数建筑都是不可适的,但是人类建造可适性建筑的历史悠久而灿烂。
“可适性是人的天性——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且做得非常好。”他说,“既然人类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正常生活,拥有这么强的适应力,那建筑是不是也一样呢?”
Kronenberg教授举例道,回溯历史,人类最早建造的建筑就是临时的、具有可适性的——这些房子的居住者常常是游牧民族,为了适应他们的需求,建筑物必须具有适应性,可以被反复重建。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成功的建筑物必须具有可适性,因为这一特性使得建筑从一个空间变为一处居所。时间以及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应当激发出建筑的可适性。”
本次研讨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主讲人还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Peter Bishop教授、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邵兰竹、清华大学的袁琳博士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Paco Mejias博士。
会议组织者、西浦建筑系学者席俊洁博士(下图)表示,本次研讨会开启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讨论,那就是建筑和城市规划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以应对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接下来的一个世纪我们将面临许多挑战——从气候变化到自然灾害,从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到大规模移民。” 她说。
“会上,我们研讨了建筑、城市规划和设计如何能帮助社会成功应对这些问题,其方式就是通过打造弹性的建筑环境,以顺应可期和不可期的社会、环境上的改变。” 席俊洁博士总结道。
2018“构建弹性环境”国际研讨会由西浦建筑系、西浦未来城市研究院、西浦苏州城市与环境研究院和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联合资助举办。
(记者:Rosanna Galvin 翻译:韩香音 编辑:石露芸 摄影:王皓晨)
2018年1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