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中国:德国女孩的西浦之缘

2019年12月05日

当Stella Rüggeberg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会重回中国生活,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来到西交利物浦大学攻读中国研究硕士学位。

Rüggeberg 10岁那年,她的继父来华工作,全家从德国搬到了中国珠海。

“珠海如今已是一座大都市,但当年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除了在学校和公司,没有人说英语。”她回忆道。

“作为外国人,一开始的生活相当不易。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段早期经历便是我对生活在中国的全部印象了。”

在珠海生活一年半后,由于继父的工作变动,她随全家搬到阿联酋,在迪拜生活了六年。此后她放弃了继续学习中文,因为没有想过有一天还会回到中国。

(图Rüggeberg一家人离开中国时在欢送会上的照片)

时光飞逝。如今Rüggeberg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始了她的研究生生活,她不仅选了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历史以及当下发展的课程,而且也在不断鞭策自己提高中文水平。

她说,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学习人类学和法律的时候,她对自己童年经历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我慢慢意识到,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是多么棒的一段经历。”

“当时我沉浸在中国文化中,我学到那么多,并努力让自己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尽管当时我对此一无所知。后来,当我在大学里学习人类学的时候,我童年时代的跨文化体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堂讨论话题。”

2018年夏天,本科生Rüggeberg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周的暑期海外课程,这让她再一次来到中国。暑期课程设在上海,但包含了两天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习内容。

两天的学习,足以让她把西交利物浦大学列为自己首选的申研学校。

“听到西浦研究人员谈论自己的学术激情所在,我也大受鼓舞。”她说,“西浦副校长、中国研究系David Goodman教授的讲座尤其发人深省,成为我本科毕业论文的灵感来源之一。”

Rüggeberg说,在她考虑申请研究生的所有大学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是最启人深思的。

“从踏入西浦校园的那一秒起,我就想象自己如何穿梭于一间间教室,听课、自习、在咖啡馆小憩。当我走过连接南北校区的地下通道时,我从墙上的涂鸦中感受到了西浦学生们的思想火花。”

结束暑期课程后,Rüggeberg给Goodman教授发了一封邮件,向他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和未来规划。

“最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我申请到西浦中国研究系读研究生,对我而言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Goodman教授的回信让Rüggeberg感到激动,“他认为我和西浦非常契合,欢迎我申请来西浦读研。中国研究系的吴科萍博士也是这样回复我的,吴博士现在是我的导师。”

关于未来,Rüggeberg的梦想是在取得研究生学位后,成为一名外交大使。

“我梦想在德国大使馆工作,并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文化使者。”她说。

“在大使馆工作,每四年更换一次驻地,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中旅行——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我还想继续这样的生活。”

(记者:Tamara Kaup 翻译:肖波强 编辑:石露芸 摄影:何林芷 Ringo 其他图片提供:Rüggeberg)

2019年12月05日

董宇昕:穿着旗袍走向阿姆斯特丹
人文社科

董宇昕:穿着旗袍走向阿姆斯特丹

“初三的暑假,坐在大巴车上看风车,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荷兰。” 青岛女孩董宇昕的第一次荷兰行,是作为小提琴手,跟着一个乐团参加欧洲游。去过的五六...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