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模式成为新趋势:拥抱变化,直面挑战

2020年10月15日

周二晚上十点,刘颖舟补眠结束,打开电脑摄像头开始上直播网课。她穿着家居服短袖、没化妆,家里养的猫在电脑旁边走来走去;屏幕上二十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也都看起来“蓬头垢面”的,还有人穿着睡衣坐在床上,大家都没太在意自己的形象。

除了晚上十点,同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在早上六点、凌晨三点……这是刘颖舟近一个月的上课常态。

刘颖舟是西交利物浦大学2020届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被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电影研究专业录取的她现在在国内上学校的网课。

刘颖舟介绍说,她现在每周有三节课,每节大概三、四个小时。课是按照美国东部时间上的,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的时差,学校会提供录播,但刘颖舟还是更愿意上直播课。

2020年伊始,受到全球蔓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高校陆续把教学搬到线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在线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发展。

西交利物浦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全部在线上进行。而在9月已经开始的秋季新学期,90%以上的学生返回校园,西浦将会进入一个新的教学阶段——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

当技术在教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线教育也不仅是疫情背景下的权宜之计,如何更好地把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创造优于以往教育模式的新常态,这是学校、老师和学生需要一同努力应对的挑战。

线上教学互动“难”?

当提到线上教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反映因为不能面对面所以感觉上课互动效果不好,这也是今年上半年还是西浦大四学生的刘颖舟在家上网课时的遗憾之一。

那时候,即使是直播课,愿意打开摄像头、开麦克风发言的同学也寥寥无几。“来来回回只有那么几个人在公屏上打字回答问题,整个氛围就有点死气沉沉的。”她说。

用她的话说,自己“偶像包袱比较重”,所以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隐身”在屏幕后。

但现在同样是上网课,她已不再介意自己是否穿的是家居服或者还没化妆,一上课就开摄像头、有问题就开麦克风。她把自己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受到一种“没有偶像包袱”氛围的感染。

“现在上课的时候外国同学比较多,大家都会打开摄像头,我经常看到一些不修边幅的同学,在课上大家有想法就会直接开麦克风说话,好像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同学们的感染下,以前因为不好意思而找借口不开摄像头的刘颖舟现在也在努力克服对镜头的恐惧感,有问题就会直接打开麦克风回答。
她形容说:“当有‘偶像包袱’的我掉到了完全没有包袱的群体中,我自然而然就没有包袱了。”

有时候课上老师提问后,经常会出现好几个同学同时开麦回答而彼此打断的情况,这也是现在让刘颖舟感到线上和线下课堂氛围其实差别没有那么大的原因之一。

“听了他们的回答之后,我发现其实别人的答案并不一定比你想的更好,他们只是大胆去表达而已。”她说,“所以不用担心害怕。真的参与到讨论中之后,会更有‘在课堂中上课’的真实感。”

线上想得广,线下走出去

没有studio(工作室)的专业设备和材料,建筑与设计系的大四学生钱可歆拿着一堆废弃的快递盒一边切一边剪,一边摆弄着细纸条把它们粘在一起。

本以为在家上网课期间就不能做模型了,没想到通过“废物利用”制作出的模型和她这学期流线型外壳的概念非常契合,最终呈现的效果完全不输给传统热线切割机制作的泡沫模型。

在上学期的线上教学中,钱可歆最开始其实并不太适应,她几乎是“被迫”开始在线上查找资料的。但打开思路后,不仅解决了实践问题,她在线上资源中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在之前没想到能挖掘到这么多资源,比如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万方数据库,我找到了中国地方志资源,这给我在做的文脉研究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老师陈冰博士看来,在线教育最大的价值,是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给拓展了。“通过‘时时可学习、处处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上学期,陈冰博士面向70多名大三学生教授“城市设计与建成环境2”这门专业课。按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须针对某个城市社区进行研究、独立完成设计方案。

陈冰博士说:“往年,学生由老师带着看苏州的场地,优势是老师讲解得比较透彻,但学生的视野也被局限在这个社区、这座城市;上学期疫情期间,学生遍布天南海北,我们把题目设为‘把你的所在社区打造成健康社区’,收到的案例遍布全国各地。”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从陕西到云贵、从海南岛到辽宁松花江畔,将目光聚焦于自己身边的社区。陈冰博士所带领的教师团队通过线上studio给学生一对一讲图,并将所有学生的汇报录像整理在线,方便其他同学观摩学习。

“不同的地区,设计健康社区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而且由于气候、历史文化、居民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等等要素的不同,规划设计师处理的方式、短中长期设计策略会完全不一样,”他说,“学生的视野被拓展得很开,也开始理解在我国开展城乡规划实践时将要面临的多元化问题与挑战。”

但对于设计学院的学生来说,实地体验依旧是学习和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陈冰博士认为,“教城市设计就像是师傅带徒弟,沉浸式体验是重要的学习过程。线下教学最大的优势是与学生互动,通过现场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陈冰博士认为,必须要走出去,看过城市的样貌、切身体验过城市生活之后,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规划师。“但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自己走不出去,学生自己心里有座‘象牙塔’,那是他的舒适区。在线下教学中,老师就要带学生走出去,引导他们打破自己的舒适区。”

本学期,陈冰博士面向120多名大二学生教授“中国城乡规划问题与实践1”课。除少部分因疫情原因未能返校的国际生将以观看课堂直播的方式学习外,其他同学以线下学习为主,并将在老师带领下走出校园,参观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在互动中获得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主动是永远的内核

陈冰博士强调:“在线教学,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历了大半年的在线学习后,刘颖舟总结出了自主学习的八字真言:减少抱怨,多去发掘。“一开始我确实也对线上学习有过抱怨,但是现在已经比较适应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作息和学习方式。”

“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本就应该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并不是线上学习时代才要求的,只是线下学习时所被忽略的。”她说,“所以当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减少抱怨,多去发掘资源、多找老师交流,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和刘颖舟一样,西浦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杭雨琪目前也在国内上网课,她拿到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智、脑与教育专业的录取。她认为,想在线上学习覆盖越来越广的时代中把心态从被动转换到主动,需要更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力。“转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意识到网课的优势,然后试图把它的劣势也转化成优势。”杭雨琪说。

(记者:胡秋辰 石露芸 钱懿 编辑:寇博 图片提供:刘颖舟 钱可歆 陈冰博士)

2020年10月15日

HYFLEX教学: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与教学质量
校园与社区
西浦故事

HYFLEX教学: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与教学质量

自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地的大学都启用了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部分或所有不能到场上课学生的需求。本学期,西交利物浦大学新推出了一系列采用名为Hybrid Flexible(混合...

阅读更多
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后疫情时期人文社科学院的变与不变
人文社科
西浦故事

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后疫情时期人文社科学院的变与不变

“新冠疫情的传播使教学方法不得不做出巨大的调整。但人文社科学院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成功地保持了平稳地运行,并为这个新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准备。”西...

阅读更多
设计学院院长Papadikis博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院课程改革带来机遇
建筑环境
西浦故事

设计学院院长Papadikis博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院课程改革带来机遇

新学期伊始,大部分学生均已返回校园,但新冠疫情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并未结束。由于一部分海外师生仍无法按时回到校园,西浦的一些课程还将以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