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9日
西浦的本科毕业生八成以上选择继续深造,李怡琦是少数派,她选择先就业再读研。在求职路上,国内多个一线互联网大厂为她转身,多重因素权衡下她选择了东南亚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Shopee。
01 跨界与可迁移技能
李怡琦就读于西浦工业设计专业,在大学期间,她就通过不同的实习了解她所学专业在职场上都有哪些用武之地,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设计、从服务设计到品牌推广,对她这个以兴趣为导向的人来说,这些都没有戳中她的兴奋点。在那之后,经历短暂的迷茫,她又给自己圈定了一些新的探索目标,其中有一个就是互联网产品经理。
这个新的尝试,让她找到些许熟悉的感觉。那个熟悉的东西让她在工业设计和互联网两界之间架起了能“跨越”的桥梁,可以把此界的技能“迁移”到彼界去,胜任看似不尽相同的工作。
先说学校里学的这些知识和技能。李怡琦说,西浦的工业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跨学科,除了设计,还要学物理、数学、智能硬件和编程等,“这些都是帮助你实现自己想法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综合知识。”二是小组作业非常多,占到一个学期作业总量的60%-70%,不仅量多,占分比重还大。“所以,团队合作是逃不过的,你得想办法去形成一个好的小组合作,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分数。这其实跟做产品非常像。”
再来看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要求具备哪些能力和要求。据李怡琦的理解,产品经理以项目管理为主,结合市场/用户洞察和功能策划,有时还要覆盖运营推广策略的制定和复盘。在执行中,需要协调设计、开发、市场这些不同职能的人共同推进项目,同时要监督产出,保障最终产品能够上线,并且对结果负责。
“产品经理需要知道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得具有相关的交叉背景,能够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然后,还得有点领导力,你跟他们没有上下级关系,但是要推动他们做事情。”她说。
0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学校里,李怡琦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始于研究,且十分重视研究。学生们学习多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获得一些洞察,再基于洞察去开发产品。
李怡琦在大二暑期获得了一份互联网产品相关的实习,她认为开发互联网产品与她在学校所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希望能在工作实践中用到在学校学习到的方法论。
现实情况是,很多研究方法企业根本不用,因为花时间、成本高。
怡琦不死心,不断跟团队的组长安利她认为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最终说服组长采用了一些。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点大,她想是不是大企业好一点,更重视研究和创新呢?
于是,她后来又面试进了一线大公司。没想到在这里连研究的机会都没有,“大公司的用户研究都是单独的部门,同时支持多个项目,你可能根本争取不到这样的资源。”
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在大厂里最司空见惯的方法论竟然是“抄竞品”!“它的逻辑是,既然竞品做了这个功能,且在市场上得到了验证,那我就拿来用,比我再去花时间、花成本,开发出一些不知道能不能成的产品效率更高。”
“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你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你,要创新、研究很重要。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当时脑子里各种冲突,挺痛苦的。”
她和许多人聊这个困惑。有一个人的话她现在还记得。大意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这么快,取得这样的成绩,方法论可能比较粗犷。但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适合它生存的阶段和环境。
“他提到了语境和情境,我觉得有一定道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去探索为什么它在这个语境中是奏效的?”
李怡琦决定把这个困惑当作一个现象去研究、当成一个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时,她也就没那么痛苦了。
03 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
大三暑期李怡琦拿到了腾讯的暑期实习,她表现优秀有机会可以留下,但却因为当年所在团队没有应届生的招聘名额作罢。
后来进入快手实习,她所在的组负责一个新业务,当时国内就他们和竞争对手的一个部门做那个业务。这是一个还没被验证的新业务,整个团队的压力非常大,如果没跑出来团队就会被直接解散掉。
实习生李怡琦又从最基础的写会议记录干起,很快获得组里同事的认可,继而过了人力资源部门这一关,业务部门的老大也点了头,几乎组里所有人都觉得她入职没问题了。就在这时,部门组织架构调整,新上任的老大认为这个时期该业务不需要进新人。临到手的offer飞了。
再一次摊上这种事的李怡琦比第一次淡定许多。在这个行业里看到的都是“稳定”的反面,她也越来越习惯“不确定性”。
例如,她并不看好产品经理这个岗的长期发展前景。基于她个人的判断,可能再过二、三十年这个岗位就不一定存在了。“像我之前说的,它是一个整合的角色。在工作中,你会发现各个角色都在学别人的语言;在学校里,你也能看到这样一个趋势,我们学设计的,也会学一些商业的、编程的知识。如果这个趋势发展的顺畅,那就不需要产品经理了。
“其次是领导力,不一定非要是产品经理,如果设计或者开发的人有领导力、有意愿担责任,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担任这个角色。像有的公司,公司文化就是不设边界,一个事情被哪个角色揽下来都有可能。”
再比如行业,她也有所考虑。“业内不成文的规则,国内互联网大厂一线员工的退休年龄是35岁。我真的没怎么见过35岁以上还在一线的,身体首先就熬不住了。越往上走人越少,能做到中高层的肯定是少数。
“这个行业的红利期过了,所以要找一些新机会。我会留意一些像物联网这样的新兴行业,寻找适合长期发展的机会。”
04 焦虑与应对
按常理,即将毕业的李怡琦,手握还算满意的工作offer,理应一身轻松。但她仍旧时常感到焦虑或情绪低落。这些情绪的反应多来源于未知和不确定性引起的压力,或者是来自优秀同辈的压力。
“应对的办法就是找人聊,心情缓解一些了,对于那些不确定性就得去落实、去弄明白。”
经济学家何帆在其新书《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的交流会上与读者分享,“以后的孩子绝不可能凭借一技之长就混到退休,更无法靠大学四年学的东西就支撑未来七八十年的发展。未来的孩子一定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终身学习者。”
何帆还提到,在未来年轻一代会进入好几个不同的领域。“在每一个转型过程中,都需要让自己从原来的外行迅速变成一个能够在新行业里与别人对话的人。这个很难,但却是未来生存中,年轻一代必须具备的技能。”
“焦虑和自我怀疑不可避免,情绪缓解之后,你还是要付出努力有所行动。”怡琦说。
(记者:寇博 钱懿 摄影:王彦晔)
2021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