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故事 | 致少年的你:高考失意,人生如何逆袭?

2021年07月02日

从小到大获荣誉无数,以全A成绩考入山东省重点高中的张潇文,在高考出分后,经历了自我的“崩塌”:

“我一直是有些骄傲在的,但那一刻觉得灰飞烟灭了,一切都是虚假的,我根本没有那么优秀。我连志愿也不想填。”

“我摸不到未来在哪里。梦想那么多,有什么用?”

高考失意,人生还能“逆袭”吗?以下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毕业生张潇文的自述。

全力以赴,仍被失败痛击

我人生的第一所“梦校”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高二时,为参加新国立的选拔,整个寒假我每天学习超12小时,提前把高三的数学和物理学完了。新国立的考试中有一门“综合逻辑推理”,当时我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第二轮笔试中落选了。

我的第二所“梦校”是香港大学。

高考前夕,我参加了港大的面试,在全英文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色,获得了港大的预录取。港大的正式录取标准是高考成绩进入山东省前600名。我越是想好好冲一把,就越是焦虑,结果高考比模拟考低了四五十分……

那段时间是我的黑暗期,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填什么志愿?随便吧!

有次外出吃饭,席间一位阿姨忽然谈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她说,西浦很适合我们家自由、“放养”的教育理念,而且在国内就可以体验到国际化教育。

饭桌上,我表面波澜不惊,不想流露任何情绪,小心脏却激烈跳动起来!

一回家我就去查西浦的资料,心里暗暗做了决定。西浦国际商学院特别有名,而我成长在商人家庭,我想读商科。

填报志愿的截止日期一天天在逼近。有一天,爸妈小心翼翼跟我聊起:“要填了吗?”我还没开口,他们说:“你觉得西交利浦大学怎么样?”

如此默契,我们义无反顾把西浦放在了第一志愿。

你好,大学!

进入大学,扑面而来的自由让我觉得“amazing(惊奇)”。

告别黑暗期,我对自己说:我还有很多时间,我还有很多未来,为什么我不在西浦好好挖掘自己,看看四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初高中的时候,每天老师都会给你安排好干什么,而现在我有了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遇到哪位老师上我喜欢的课,就算不是我的老师,我也会去蹭课。玩社团、做义工、参加商赛、搞科研、读暑校、做实习……整个大一大二,我在探索自我,也在探索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中度过。

(图为张潇文暑假期间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支教)

大一寒假,我去香港参加了一个大学生投资组合比赛。比赛在香港环球贸易中心举行,楼里的金融界人士一个个西装革履,跟电影《大空头》里看到的一样酷,有种叱咤风云的感觉。现场最大的冲击来自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比赛。当时我几乎什么专业课也还没学,组里有个同龄的男生特别厉害,他给我讲了很多金融方面的知识,带领全组往前冲……我发现金融原来这么有趣。

我通过了大一选专业的天赋测试,进入了西浦国际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就读。

72小时魔鬼考试

西浦有最自由的校园氛围,也有最严厉、最“刺激”的考核机制。

放在以前,面对专业领域内“巨人”级学者的论文,我怎么可能想到去“批判”?但在计量经济学和国际贸易这两门专业课的期末考试中,周文婷博士要求我们分别在24小时和72小时内带着“批判性思考”完成对顶级文献的阅读,并独立完成综述性论文。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70%,不是单纯做题,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先读懂别人做了什么研究,然后去分析、去加入自己的观点,批判性地论述该项研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值得改进。这样的考试听上去是不是很恐怖?

第一次参加如此“灾难性”的考试,我凌晨两点睡、五点起,全天候连续战斗,身边的同学也基本都这么拼。

文婷老师和很多西浦老师教给我的是:我是独立的成年人了,以后踏入社会,不会再有人把知识一点点掰碎了填给我,我得学会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

回过头看:知识如何能融入我们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每完成一篇论文、每做完一个团队合作的作业、每一次上台做汇报……整个过程总是无比艰难、甚至不知所措,但是经历过后,觉得学到好多。

知识会老去,大学学什么?

随着实习履历的累积,到高年级时,投简历的命中率会高一些,比如投十份简历,最终能获得一两个实习机会。

大三暑假,我在中泰证券实习,随投行部的项目组被派驻到山东枣庄的一家水处理厂,进行IPO上市的工作。投行部的工作强度大、加班多,对于交给我的任务,有很多我看不懂,不知道学过的理论在具体市场要怎么运用,这时就需要重新去学、去理解很多东西。

实习印证了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用武之地的,但另一方面我也切身体会到,自己能用于实践的知识真的微不足道,课堂所学的知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就像我的毕业论文导师Tony Kwok Luen So博士(下图右)所说的:过不了一两年,你在学校里学的这些知识可能就会没用,但是通过大学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

我的毕业论文是个行为经济学的项目,研究消费者愿意排长队买奶茶的深层原因。做研究的过程中我经常向Tony So博士请教。每次我问一个问题,老师都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反过来向我抛出好几个问题,有时我都被问懵了。

老师一遍一遍地追问,而我在试图回答的过程中就会被迫去思考,老师并不直接给出答案,但我自己就逐渐把答案给弄懂了、找到了解决方案。

Tony So博士对我说,他希望引导学生超越表层显而易见的东西,去深度挖掘、提出聪明的问题,“学生每一步都要问‘为什么’,培养好奇心,睁开眼睛看到更复杂的真相。”

圆梦“梦校”

我和爸爸妈妈就像是很好的朋友,我在看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成长让我惊讶;他们也以蛮惊讶的姿态在看着我:很惊喜,孩子在长大。

做毕业课题时,为获得第一手消费者数据,我跑到苏州中心和圆融广场的“喜茶”门店,和顾客一个个聊天、收集调查问卷。我的实验对象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群。我体会到科研的魅力。

科研课题越是来源于生活、越跟我有关系,我就越想弄明白背后的“为什么”。对我来说,“经济学”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

毕业前夕,我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录取。机缘巧合,西浦帮我圆梦了人生第一个“梦校”。

此外,我还收到了帝国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六所自己从未想过的顶尖大学的offer,并被评为2021年度江苏省优秀毕业生。想起四年前所经历的挫折,原来,“逆境和厄运自有妙处”,我从失败中汲取了力量。

认识自己,是大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目前我的想法是先去新国立读完应用经济学硕士,再看看是不是有机会去帝国理工读一个战略市场营销专业的二硕。

人生很长,兴趣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记者:石露芸 摄影:王彦晔 其他图片提供:张潇文 视频:赵宸绪 薛冰希)

2021年07月02日

学子故事 | 从“井底”到哈佛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从“井底”到哈佛

上大学之前,甄谛从没有过理想,甚至没对未来有过期待。她说自己“像一只希望在井底臭掉的蛤蟆”,连高考志愿也是父母帮她填的。 没想到的是,大学给了她惊喜。西浦不仅...

阅读更多
学子故事 | 热血男孩贾申:心之所往,不畏道阻且长
科技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热血男孩贾申:心之所往,不畏道阻且长

离大四开学还有30天。贾申一个人窝在家里,打Kaggle。最忘情时,他会喃喃自语,一个人对着墙说话。对于全世界搞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开发者来说,谷歌旗下的Kaggle被认...

阅读更多
学子故事 | 通往哈佛的3道选择题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通往哈佛的3道选择题

当几个看似都挺好的机会同时降临而你必须要有所取舍,你如何设定适合自己的标准以判断哪些是“真”机会、哪些是“假”机会?你如何应对权衡利弊时的患得患失?一旦做出选择...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