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太仓作为知名的“中国德企之乡”,如今的产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外籍人士的生活,都成为外国专家颇感兴趣的话题,也激发了他们参与调研的热情。
日前,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国际专家尼么斯(Nimesh Salike,尼泊尔籍)、哈立德(Khalid Akhal,约旦籍)及安东尼奥(Antonio Benitez Garcia,墨西哥籍)与西浦智库的中国专家一同走进太仓,围绕太仓中德合作与发展实践,挖掘苏州如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并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苏州市社科联“社科专家走基层”之“凝望江南-外国专家看苏州”活动的第二站。专家们对太仓在对德合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敢为善为的城市精神表示高度赞赏。
德企投资福地:“太仓舒心”引来放心创业
外国专家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太仓中德合作展示馆,在入口处的展板上,德国和太仓的地图模型陈列左右,上面的五角星密密麻麻。
展馆解说员介绍,有多少颗星在地图模型上点亮,就意味着有多少家德企在太仓投资兴业,目前太仓正积极开拓德国东部和北部的合作市场。
太仓享有临江临沪的优势,引进德企并创建中国创新园,是太仓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外,一流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德资企业的“利器”。
近年来,太仓构建了“1+7”全覆盖型驻德办事处海外联络体系,设立中德信保、德企专窗、打破德籍人士移动支付壁垒等,全链条德企服务生态业已形成。随着德企发展不断融入太仓本土,产业链也日趋完善。
专家们对太仓服务德企发展印象深刻,他们在参观展示后表示,随着太仓日益开放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一定会吸引更多德企前来投资创业,持续做强做优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
随后,专家们来到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对这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直观了解。作为德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太仓投资设厂的德国独资企业,秉承百年精湛技术和工艺,成为弹簧行业里的“隐形冠军”。在以前,对于克恩-里伯斯这样的德企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技术工人。而现在,“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太仓蓬勃发展,让德企不再忧心。
在罗腾堡风情街,专家们实地参观了玛丽蒂姆酒店、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体验馆、1886德国汽车餐厅、中德跨境电商馆等点位,整个街区全力打造的集人文、艺术、潮流时尚、微度假等于一体的文旅平台及中德文化交流舞台,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营造创新生态:为推进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专家们在实地参访结束后,一起来到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进行了座谈。
创业家学院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第二个十年战略规划的亮点,体现了西浦在教育模式上的前瞻性探索。作为融合式教育的试验场,创业家学院不仅致力于培育能够利用新技术推动行业变革的精英人才,也积极构建大学与行业深度合作的生态系统。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围绕中德双方如何合作培养研发类高端人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以支撑德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共同探讨了中德创新生态、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
在深入交流的基础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发表了总结性讲话。他强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学习并尊重不同文化对于促进跨国合作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专家观点
中德持续合作创建共赢发展典范
□西交利物浦大学创业家学院(太仓)创业与企业港助理教授 安东尼奥·贝尼特斯·加西亚博士(Dr. Antonio Benitez Garcia)
近期,我有幸参与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太仓市进行的实地考察。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城市,在探索国际商务关系,特别是中德合作关系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次考察不仅展示了太仓的创业精神,更凸显了维系中德持续成功合作的共同目标和愿景。
创业,本质上是一种跨越边界的行动,需要创新、坚韧和共同承诺。适应、创新,并将文化差异巧妙融入商业策略是创业的重要基础。而这种适应性和韧性在我们考察的第二站——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该公司特别强调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早在2001年,该公司就开设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专注于传授制造产品所需的所有技能。该教育体系结构严谨,覆盖了从基础到高级的多个专业层次。通过知识转移和定期培训,实现了与当地员工的共同协作以及公司的顺利运营。
创业往往源于简单的主动性,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引发深远的社会与经济变革。
凭借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成协作协同效应
□西交利物浦大学创业家学院(太仓)创业与企业港助理教授 哈立德·阿卡尔博士(Dr. Khalid Akhal)
不久前,我参加了在苏州市太仓举办的中德合作与创新实践考察活动,先后走访了太仓中德合作展示馆、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以及罗腾堡风情街。最后,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开展研讨会,加深了对国际合作与创新的理解。
全天的考察信息丰富、体验独特。在太仓中德合作展示馆,我们深入了解了德国私营企业与太仓市政府之间的合作历程。早期德资企业的创业精神和地方政府在太仓这座小型卫星城市转型中的远见卓识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令人鼓舞。目前,太仓拥有德资企业500多家,累计产值超600亿元。作为苏州市的一部分,太仓巧妙地平衡了工业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了严格环保法律监管下高科技制造业外商投资的全球中心。
而这种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工厂处于繁忙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但工厂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实现了内部无油烟、外部无烟雾的环保标准。
此次考察凸显了太仓在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融合,展现了太仓和苏州作为未来城市发展典范的潜力和前景。
从郑和下西洋到中德合作:太仓的历史传承与开放创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主任、教授 宋瑜博士
明永乐年间,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从太仓的港口扬帆起航,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丽航程。这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太仓开放合作、探索未知领域的生动体现。郑和的航海精神,成为了太仓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开拓进取。
时光荏苒,数百年后的今天,太仓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1993年对于太仓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太仓撤县建市,为对外开放和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同年末,第一家德资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太仓,标志着太仓对德合作序幕的拉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太仓与德国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成为中德合作的成功典范。太仓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链条,吸引了众多德国企业的入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太仓与德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从郑和在太仓启航下西洋的壮丽历史画卷,到现代中德合作的成功典范,太仓这座城市跨越了数百年的时空,但其开放合作、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却历经岁月洗礼而越发璀璨,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深化中德合作 共促绿色低碳发展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助理教授 林巧燕博士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抢抓“双碳”机遇,破除欧美等国家碳关税、碳壁垒的主要策略。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中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在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战略和技术措施,对我国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目前,太仓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项,名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2位。德资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低于0.02吨标煤每万元,这也使太仓实现了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8.65%的降幅。
德资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势明显,但在该领域与本地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仍然不够深入,在当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尚未形成引领作用和协同发展态势。因此,仍需依托既有中德合作网络,深化中欧碳中和合作,引进优质低碳项目技术和资源,推进本土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实现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绿色低碳产业的联动发展。另外,发挥德资链主企业的绿色低碳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迭代更新,协同打造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共同应对碳贸易壁垒。
深耕“双元制”教育 加快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助理教授 朱笑茜博士
自2001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德企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引入太仓,到2024年5月全国首家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在太仓正式揭牌,“德企之乡”太仓见证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发展历程。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技术人才培养任务为核心,学生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在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完整的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而企业给学生提供机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太仓对德合作的30年发展过程中,“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培养紧缺型技术人才、形成德企集聚、促进本地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太仓拥有 15 家“双元制”培训中心,已有超20家合作院校、企业培训中心、专业培训机构签约落户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为进一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太仓在深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之外,应加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生产、研发以及紧缺技术人才的培养。太仓拥有包括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在内的优质高校资源,应鼓励和支持本地高校与德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德企开展合作,建立创新联合体,打造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助力本地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原载于2024年7月30日《苏州日报》B2版,原标题为《中德合作产业园创新发展如何再跃升》。
作者:弓玺 马玉林 王嘉言
图片来源:苏报智库
2024年08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