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企业擅长把1到100的事做好,可我总想搞清楚最初的0到1是怎样发生的。”
从2007年硕士毕业就进入产业界的王绪甲,心中一直埋着一个“读博梦”。

王绪甲于2012年加入君实生物,从基层研究员做到高级总监,参与多个创新药产业化项目。在他心中,对“从0到1突破”的渴望一直很强烈。
机会来了。
2021年初,他从直属领导口中得知,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慧湖药学院正在推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不久,西浦慧湖药学院与包括君实生物在内的十余家知名药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合力培养面向产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对人才升级的需求迫切,王绪甲的在职读博计划获得了公司支持。但要想通过西浦的博士“申请关”,他还面临着最大难题:做一个什么样的博士课题,能兼具学术和产业的双重价值?
“多赢”课题:写给脂肪肝的“战书”
带着企业课题来申请读博是校企联培博士项目的特色。王绪甲撰写博士研究课题项目计划书时,需要主动将企业需求、市场潜力与科研价值、自身兴趣拧成一股绳。

(图为王绪甲在实验室工作)
最终,他将课题定为“非酒精脂肪肝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药物研究”。在他看来,这是个“多赢的选择”:
“君实当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领域的项目不多,全球首款靶向药物也尚未诞生,我做这个研究,既能帮企业提前布局赛道,又能让我的实验有现成的产业平台支撑,不用从零搭建环境。
“从科研角度看,这个课题是个研究空白,做出来能有真真正正的学术创新,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
据介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已经影响全球十分之一以上人口,它会带来肝脏本身的进展性损害、极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加剧代谢紊乱、引发2型糖尿病。“做这个课题,哪怕只是往前推一小步,都可能帮到很多人,这种‘有用’的研究,比单纯发论文有意义得多。”他说。
这一兼具产业化前景和科研价值的课题计划书迅速在君实生物内部完成了立项,随后王绪甲在西浦慧湖药学院的教研团队中找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王牧教授进行课题沟通,得到肯定性的反馈。
与此同时,西浦博士生录取对英语能力有较高要求,王绪甲笑称自己“大龄转型还得补外语”。奋战三个月,当雅思7分的成绩单寄到办公室时,他拿着信封在工位旁转了好几圈,连同事都打趣:“你这是中了什么刮刮乐大奖?”
历经西浦研究生院的材料初审、药学院的专业层面审核、研究生院复核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终审,他终于迎来了博士录取通知!
“职场学者”:两边都没掉链子
王绪甲的导师团队由西浦慧湖药学院王牧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Chris Goldring教授和时任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现已辞任)的冯辉博士组成,三人的指导占比约为7:1:2。
在王绪甲的日常学习科研中,主导师王牧教授(下图右)每周组会都会带着他抠细节,从蛋白表达结果解读到实验瓶颈排查,甚至课题组同学间的技术交流都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

产业导师冯辉博士善于从产业角度提出问题,这让他印象很深:“做基础研究对产量不会过多要求,一克蛋白也足够,但冯博士在做出蛋白时就会考虑,如何让细胞持续稳定生产蛋白、提高产量,为可能的产业化做准备。”
而利物浦大学的Chris Goldring教授则带来全球视角,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评价等方面提供指导。“当时该领域仍属空白,全球首款药物直至2024年才问世。在研究过程中,从构建类器官模型到筛选关键指标、解读复杂结构,Goldring教授均给予了极具前瞻性的指导,确保了我的研究始终与国际前沿同步。”王绪甲说。
作为一名在职读博的企业高管,王绪甲的角色更像是工作科研一把抓的“职场学者”。从位于上海浦东的企业办公室到位于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实验室,他如此编排自己的“双城记”:
“像亲和力测定这类实验,君实和药学院都有设备,我跟着王牧教授厘清实验方案后,就在公司做——既不耽误工作,又能利用企业的生产线资源。”而遇到公司没有的科研资源,比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必需的数据库、特定质谱分析,他会提前和药学院大分子表征分析中心等平台约时间,往返沪苏推进。

(图为王绪甲一家三口)
“四年间每周都到苏州开组会,两边进度都没掉过链,就是因为课题本身和我的双重身份高度匹配。”他说。
从小鼠“卡壳”到实验“通关”
科研意味着不停地试错,读博期间王绪甲经历了数次“卡壳”,那些细节至今记忆犹新。

(图为博士答辩日合影,右二为王绪甲)
有一次他带着纯化好的蛋白做小鼠实验,结果各项指标毫无改善。“明明细胞实验都有效,怎么到动物身上就不行?”他从头复盘,从给药频率到分子结构逐一排查,最后结合文献才找到可能的症结:蛋白序列中的几个氨基酸位点导致其在体内被快速降解。
“我们设计的是一周给药一次,可蛋白半天就降解完了,相当于没起效。”他解释道,“但病人不可能天天打针,从临床需求角度,必须优化分子结构。”于是,他没有选择“增加给药频率”,而是把相应氨基酸突变后,从头做表达、做体外验证,再一次推进动物实验。
2024年新春,模型小鼠在实验中体重明显下降、肝脂肪变性减轻时,他才真正松了口气:“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不仅证明了两种蛋白的协同效应,更让我的研究有了推向临床的可能。”
从2021年9月入学,到2025年6月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意见完成博士论文的最终修订,王绪甲度过了读博的1399天,产出了三篇学术论文和一项突破性候选药物研究成果,成为西浦慧湖药学院首位校企联培博士毕业生。

做“架桥”的人!他的三项“硬核”攻略
毕业后回到君实生物,王绪甲的工作内容有了新变化——除了本职工作以及探索博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可能,他还承担起校企合作项目的协调任务,相当于在学院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
“以前觉得基础研究和产业是两回事,现在明白,好的基础研究能给产业指方向,而产业需求能让基础研究不跑偏。”他举例说,自己带回到君实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虽然企业之前很少用,但这种“发现新靶点、新机制”的工具,已经开始为公司的新研发项目提供支持。
“这就是校企联培最珍贵的价值:让学术成果能落地,让产业需求能开花。”他说。

(图为王绪甲的亲友团来参加他的博士毕业典礼)
早在2021年申请到博士研究生后,就有不少同事和周边药企的同行来向王绪甲打听,现在这样的咨询有增无减。对于后来者,他有三点建议:
“一是扎根产业找问题,因为真正的创新往往藏在生产研发一线的痛点里;二是保持学术敏感性,哪怕是资深研发人员,也要关注最新研究进展;最后要敢于跨界尝试,现在做创新药不仅需要生物学知识,掌握AI、材料学等知识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进入全球创新的时代,我和同仁们见证过从单抗、ADC到mRNA疫苗的技术浪潮叠加与融合,更感受到了资本、人才和政策多重红利给中国创新药生态带来的深刻重塑。不管是生物医药企业还是从业者个人,都很需要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这样的创新模式,来助力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个人的能力提升。”王绪甲说。
(供稿:西浦慧湖药学院 编辑:石露芸 图片提供:王绪甲博士)
2025年11月05日
相关新闻
硕博故事 | 从西浦到清华博士后:城市规划的跨界探索
AI迅猛发展的时代,城市规划与设计师的价值究竟何在?又如何确保自己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2024年,是巩璞玥在西浦求学的第十一年,也是她博士毕业、进入清华大学从...
阅读更多
硕博故事 | 博士生存指南!Z世代科研人的通关密码
从大一进校被全英文授课“暴击”到全奖读博、率本科生斩获科研奖,从疫情时期孤独蹲守实验室到站上一个个国际学术会议讲台,从渴望“保护地球”的新疆天山少年到双一流高校...
阅读更多
硕博故事 | 入学即入行!她用“制片思维”打通校园到影视圈的距离!
作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首届文化与创意产业硕士毕业生,刘美彤从学生到制片助理的每一步,都印着“主动”的痕迹。她勇于争取每一次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将西...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