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艺术触手可及:穿越原作版画珍藏之旅

2025年05月12日

2025年5月7日,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组织了“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文化周”特别活动。邀请法国策展人、法中人文交流基金会主席Sylvain Pilhion先生带来“艺术触手可及”展览系列讲座及导览,主题为“艺术触手可及:穿越原作版画珍藏之旅”,帮助西浦学生深度理解版画艺术文化和历史。

 

版画: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觉语言

版画,作为人类最早的图像复制技术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唐代木刻佛经,而在欧洲,则自14世纪后期逐步发展为一种结合图像艺术与大众传播的媒介。从早期用于圣经插图和宗教传播,到18世纪的科学解剖图谱与地理地图,再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政治漫画与20世纪先锋艺术实验,版画始终位于“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地带。

Pilhion 先生表示“版画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叙事方式、一种思想的发散渠道。”他指出,传统艺术史往往强调油画与雕塑的“独一性”,而忽视了版画在视觉文化演变中的关键地位:“它是民主图像的起点,是信息传播的催化器,是图像与公众之间建立联系的第一座桥梁。”

 

专题讲座:从毕加索到赵无极,版画如何发声?

在西浦博物馆内,Pilhion 先生以“艺术的印记:版画背后的故事”为题,深入探讨了版画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承担“文化记忆的转录者”角色。他从德国丢勒的宗教木刻、《尼科马科伦理学》的注解插图讲到达米耶的讽刺政治石版画,从巴洛克时代的阴影与光到20世纪表现主义的撕裂与焦灼,再至赵无极抽象水墨中的东方诗意,形成了一条贯通历史、技艺与思想的视觉谱系。

讲座现场气氛浓厚,观众手持画册认真对照学习,并实时记录讲者讲解中提及的艺术术语与史料出处。在介绍一幅表现德国魏玛时期社会动荡的铜版画时,Pilhion 先生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他认为版画是“情绪的档案”它们以视觉方式记录下当代人所感受、批判与渴望的内容。它们不只是艺术作品,也是文化现象的切片。

展厅导览:技术与美学交织的沉浸体验

讲座结束后,Pilhion 先生带领观众一同前往西浦博物馆中心楼155展厅,参观“艺术触手可及”主题展览。此次展出作品共63件,介绍了包括⼲刻法、 蚀刻法和⽔印法等多种版画制作技法,既有欧洲艺术史名家如毕加索、夏加尔、达米耶等人的代表作品,也包括如赵无极、朱德群这样活跃于中法艺术语境之间的国际艺术家。

导览过程中,Pilhion 先生为观众科普“技艺”与“版画”之间的深层关联。在分析赵无极的一幅彩色石版画时,他指出:“这幅作品用了至少四块石板进行套色,每一层颜色之间的‘空气’正是手工调墨与擦拭造成的。这种细微振动,是机械复制无法达成的感官细节。”在讲解毕加索铜版画时,他表示雕刻式线条与腐蚀式线条的感官差别,引导观众以“触觉想象”的方式感受图像的生成路径。

 

大学博物馆的使命:不只是展示,更是连接

本次活动吸引了西浦师生、苏州本地艺术从业者、媒体记者等多元群体参与,现场反响热烈。不少观众在讲座及导览结束后与Pilhion 先生深入交流,就博物馆公共教育、艺术品数字化传播与中法青年艺术交流等方面展开探讨。本次活动更展现了大学博物馆的学术性与教育性。西浦博物馆将此次交流为契机,在数字时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场景,实现知识传播的延伸。

 

编辑:陈薇如(博物馆实习生)、肖铭铭   审核:赵亭婷

2025年0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