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十多年前,赵玉宏创办了TEDxSuzhou。在一个个思想激荡的舞台上,他见证了演讲如何改变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职业的选择,甚至人生的轨迹。“在某一个瞬间,我意识到‘教育’其实不仅是传统的课堂,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激发思维的场域’中。我们能如何打破教与学的边界,让知识流动起来?”
随后,在“设计冲刺中国”的创业实践中,他把系统化的创新方法引入企业与高校,在腾讯、强生、杜克大学等组织推动了200多场工作坊。“我越来越清楚仅靠灵感或热情,是撑不起可持续的教育创新的。”赵玉宏坦言。
于是,在2023年秋天,赵玉宏决定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的教育博士(EdD)项目。“我不是为了回学校上课,而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他说,“我想知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把经验转化为框架,把灵感变成可复制的模型,让零散的实践沉淀为持续的影响。”
“很多项目都讲理论联系实际,但西浦EdD是少数真正做到了研究与实践高度融合的项目。”赵玉宏说,它面向教育一线创新者与管理者,帮助他们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系统性研究,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教育变革。他特别提到了“项目导向”和“行动研究”在课程中的关键角色。“这对一个习惯快速试错与迭代的教育跑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在赵玉宏看来,EdD的学习不是“学会理论”,而是“学会看”:通过研究设计,他搭建了多个测评工具,建立了“教育影响路径”的评估框架,甚至尝试为TEDx的内容开发引入“潜力指数”指标,从迁移价值、认知转变到可扩展性,逐步构建一套面向学习成效的衡量机制。
“以前我的创新靠直觉,现在我能更清晰地说出为什么、怎么做、效果如何。”他说。
打造教育+AI共学社群
赵玉宏的EdD研究主题聚焦于“AI智能体在项目制学习中的引导与协作角色”。这个主题旨在探索如何根据学习者的状态与任务进展,动态调整AI的支持策略——让AI不仅仅是“助手”,而是学习过程的“认知伙伴”。
在他近期筹备的“微型设计冲刺”实验工作坊中,他将这一研究课题具体化:通过搭建AI引导脚本,并结合认知负荷测量工具,观察不同引导策略对学员协作效率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前我更关注的是体验,现在我学会用系统工具和量化指标,去理解背后的学习逻辑。”
在教育与AI加速融合的当下,许多教师与学习者开始焦虑:AI会不会替代我?该怎么用?赵玉宏注意到了这种不安。2024年初,他通过公众号“创学空间”,试图为这些困惑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平台最初是想回应身边教育工作者对AI应用的恐惧与茫然。
大家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方法。”在EdD项目的学习中,他逐步将这个平台升级为一个结合研究与实操的实验场。比如,他引入“前测—介入—后测”的工作坊设计框架,不仅让参与者使用AI工具,更参与到效果评估与教学优化中,真正成为AI教学的共创者。
“很多人关心两个问题:我怎么用AI?它可靠吗?EdD让我有能力用系统理论作出回应,比如用教育理论分析AI使用是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或者通过行动研究模型引导人们在真实课堂中不断试验、修正、优化。”赵玉宏说。
赵玉宏认为,“教育+AI”不是技术替代,而是一次认知方式与教育哲学的深度重构。他始终强调:“AI不应是指挥者,而是共学的伙伴。”在他设想的新型教育生态中,教师与技术协作共生,理念与实操相互成就,学生与未来主动接轨。
“我们不能只谈AI技术的前沿,也要谈判断的标准、设计的逻辑、持续的反馈机制。”赵玉宏说。他希望“创学空间”能成为这样一个平台——不仅传播方法与案例,更引导人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与教育观,真正实现“让人变得更好”的教育初心。
跑一场认知越野赛
工作与科研之外,赵玉宏依旧保持着定期参加马拉松的习惯。“我不会说EdD是一场普通马拉松,它更像是一场越野马拉松。没有固定路线,有时甚至要自己开路。有时摔了,还得自己爬起来。它不比速度,而看你是否能坚持探索、独立判断、不断修正方向。” 对他来说,这段学习旅程的挑战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不断质疑、反思并重构自己的教育逻辑。
“我给后来者准备了三个建议:一张地图,知道你研究真正要解决的教育痛点;一包干粮,把你真实的实践带进研究;一群伙伴,能陪你走下去的人。——你不是一个人跑这场比赛。”
赵玉宏的故事,是一位教育实践者在不断探索中完成自我跃迁的缩影。教育的革新不止存在于讲台上,更在于每一个走进现实、走向未来的实践者。EdD项目正是这样一个支持他们重新定义教育、点亮未来的“越野起点”,召唤更多愿意将个体努力汇聚成教育革新力量的人,一起奔跑在通向未来教育的开放赛道上。
(记者:金晓艳 范偲宸 照片提供:赵玉宏)
2025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