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创造性儿童迟到:成尚荣与席酉民论教育未来重塑

2025年09月26日

2025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迎来第七场活动,本期话题为“本质回归与未来重塑:教育何去何从?”。9月23日上午,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国家督学成尚荣做客直播现场,与该行动发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国家督学成尚荣(左),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孟艺博士(右))

“童性人生”让创造性儿童不再迟到

候选人现场报告环节,成尚荣(下图)回顾人生履历、展示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他坚信儿童是一种可能性,提出别让创造性儿童迟到。他指出,儿童成长面临两种困境,一是揠苗助长,使孩子过早成熟,被迫提前、过度参与竞争性学习,产生学习焦虑;二是压苗阻长,以分数为重的应试教育阻碍儿童成长,损害创造性潜力,导致发展滞后、创造性被严重破坏。资深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理应高唱儿童之歌,奏响立德树人的青春旋律。充分挖掘并实现儿童的潜力,培育富有创造力的下一代,绝不让创造性儿童的成长滞后。

成尚荣教研员,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儿童教育研究,提出“儿童立场”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回归儿童本质。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他参与研制《地方课程管理指南》,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仍活跃于教育研究领域,关注“双减”政策实施和课程改革实践。

在规范与自由间探寻最佳平衡点

当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遍存在焦虑现象。过高的“标准”、过早的“要求”和过急的“进度”,让孩子成长艰难。但给予孩子过度自由,又易使其陷入无序和迷茫。所以,在规范与自由间探寻最佳平衡点十分重要。

席酉民教授(下图)认为,自由让孩子有了探索和发现兴趣的机会。如今的教育不断压缩学生自由空间,用既定规则、课程和节奏控制孩子。这使孩子失去兴趣、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让原本复杂多样、独具特色的孩子变成统一的考生,只追求正确答案。这对孩子心灵向往的理想空间伤害巨大,不仅影响孩子,也影响整个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

成尚荣教研员以《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一书举例,提出“我们提倡要达到标准,但不是同质化教育、培养标准人。”这一理念。他指出,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伦理学理念下的规范,规范可支撑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而是有自由思想指导、守规矩的。他十分赞成席校长提出的育人理念——学习方式变革必须要有学习志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三方面的动态平衡。

将“好课堂”打造成未来“好生态”

“请你们把升学率降下来几个百分点,然后更关注符合人成长规律的教育。”席酉民教授回忆道。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在追求升学率的浪潮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席酉民教授的呼吁,正是对当前教育生态的一种反思与修正。

成尚荣教研员深表赞同,他认为“好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应激发儿童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打造“好课堂”为“好生态”,需营造规范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自由与规范平衡中成长。这不仅要解放校长、教师、学生,形成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解放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更要转变观念、自我解放,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孩子独特性与发展需求。同时,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以单一分数衡量学生,注重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此外,将“好课堂”打造成“好生态”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应放下过高期望与过度焦虑,给予孩子更多信任和支持;学校应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探索尝试;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提供更多资源和平台,支持教育创新改革。

(内容来源:网易新闻苏州)

2025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