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到世界:多元视角下的城市遗产保护新路径

2025年09月19日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保护、生产与再造: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遗产转型”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本次会议由西浦文化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CCCS)主办,西浦人文社科学院、西浦设计学院协办。来自剑桥大学、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近90位学者、从业者与决策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全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城市遗产应如何得到保护、生产与再创造。

西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文化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汤蓓蓓教授(下图)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跨学科合作始终是研究中心的核心使命,而苏州这座兼具深厚文化传统与蓬勃创新活力的城市,为围绕遗产、政策与城市发展的对话提供了理想土壤。

汤蓓蓓教授致欢迎辞

自2022年成立以来,西浦文化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已设立遗产传播、城市文化、语言技术以及健康人文四个研究小组。通过设立国际访问学者项目、推动全球合作等举措,研究中心不断提升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术国际影响力,逐步发展成为西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枢纽。

西浦媒体与传播学系主任、CCCS遗产与传播研究小组联合负责人张小玲教授(下图)主持了开幕式,并强调文化延续与创新的重要性。

张小玲教授主持会议开幕

大会共设有四场主旨演讲。首场由利物浦大学建筑学讲席教授、研究副院长兼遗产研究所和ArCHIAM研究中心主任Soumyen Bandyopadhyay(下图)带来,题为《发展资产还是发展负担:城市遗产保护的两难(Developmental Asset or Liability: The Dilemma of Urban Heritage Preservation)》。他结合中东、南亚与北非的案例,阐释了城市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呼吁打破主流叙事,推动社区与利益相关方直接参与,实现多方共建的保护模式。

Soumyen Bandyopadhyay 博士作主题演讲

随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朱煜杰博士(下图)发表了题为《转型中的城市遗产:价值、实践与跨国对话(Urban Heritage in Transformation: Values, Practices, and Transnational Dialogue)》的主旨演讲。朱煜杰博士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他强调:“文化遗产并非凝固在时间中的博物馆藏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跨国流动、政治意识形态与制度框架共同塑造。”

朱煜杰博士发表关于文化遗产与跨学科对话的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智慧人居与空间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杨滔博士(下图)发表主旨演讲,题为《数字孪生城市与城市治理(The Digital Twins City for Urban Governance)》。杨滔博士长期参与苏州城市品牌与战略规划工作,自2021年起主导城市信息模型建设,打造了苏州古城首个数字孪生模型。回顾中国四十余年的城市化进程,他指出:“中国已无新增土地可供大规模城市开发,因此我们需要在现有边界内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数字孪生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脆弱遗产,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融合科技与传统的可行路径。”

杨滔副教授介绍“数字孪生城市”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

最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跨亚洲研究群组负责人Timothy Clifton Winter教授(下图)发表了题为《从罗马到景德镇:从基层重新思考城市遗产(Rethinking urban heritage from the ground up: from Rome to Jingdezhen)》的演讲。Timothy Clifton Winter教授提出,遗产不应仅被视为考古学或建筑学概念,更应视为“石质社会系统”,强调遗产与当代社区和价值观的深度关联。


Timothy Clifton Winter教授探讨从罗马到景德镇的城市遗产再思考

会议还设立四个平行分会场,涵盖中国快速城市发展中的遗产旅游管理、历史争议与城市身份塑造、跨文化遗产的混合性、社区主导更新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数字技术对遗产实践的变革潜力等多元化议题。

与会学者在分论坛上分享研究成果并展开讨论

在最后以“城市遗产的未来”为题的圆桌论坛中,Timothy Clifton Winter教授、Soumyen Bandyopadhyay教授、杨滔博士、陈均逢博士以及西浦设计学院院长Marc Schnabel教授,共同就城市遗产的延续与变革展开讨论。

张小玲教授反思道:“作为学者,我们在遗产保护中能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做什么?只是写成千上万篇论文吗?”她表明自己正在从“学术贡献”转向积极思考如何成为更积极发声并推动行动的人。对此,Soumyen Bandyopadhyay教授回应:“我们作为学者,正因为拥有着知识与沟通的能力,才能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

专家学者在圆桌会议上探讨城市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对于许多青年学者而言,此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来自西浦媒体与传播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曾思瑜首次以发言者身份参与学术会议。她表示,此次会议不仅让她开阔了眼界,更让她收获了对遗产研究多元视角的理解,认识到学术对话在塑造研究共同体中的作用。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切实体会到聚在一起交流的重要性,而学术界真的需要这样的对话。”她说。

 

 

(记者:黄唯中、张天翔/DMC通讯 照片:张佳盈 编辑:顾已一 石露芸)

感谢西浦媒体与传播学系学术新闻团队提供支持。

2025年0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