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7日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基之策。9月5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朴永馨来到2025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现场,与该行动发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共同探讨“教育与终身发展”的关系。
活动在朴永馨教授(下图)的主题演讲中拉开序幕。朴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教育在个人终身发展旅程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特殊教育作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整体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社会公平、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要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作为新中国首批公派苏联学习特殊教育的留学生、同时也是最早归国的两名学者之一,朴永馨教授亲历并见证了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崛起与发展。从设立首个特殊教育研究室,到创办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再到建立第一个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培养第一批特殊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朴教授是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与引领者。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建设,为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与朴永馨教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拓荒历程相似,席酉民教授也在21世纪初投身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创办。该校采用新型教育模式,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现场对话环节,席酉民教授(下图)分享了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初心与使命。他感慨于时代的变迁、教育观念的革新以及技术发展的诸多契机,这些因素使他得以有机会深入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未来的教育趋势。
席教授指出,教育应将知识传授视为手段,着眼于人的全面成长和远大追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例如,确实有些孩子存在残疾或多重障碍。但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帮助,他们能够塑造怎样的人生?这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此时,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实现全面发展,培养阳光的态度、积极的心态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提升应对复杂环境的逆商和情商。这些素质的培养,远比一次考试成绩更为重要。在这样的教育下,每个学生都能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深刻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然而,当今的孩子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来自家长的殷切期望,精神负担沉重……正是朴永馨教授和席酉民教授这样的教育界“拓荒人”,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朴永馨教授在特殊教育领域,针对不同残疾学生探索多样化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让特殊孩子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席酉民教授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供多元学习资源和个性化成长路径,鼓励学生按自身节奏和兴趣探索知识、发展能力。
(左起:主持人: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孟艺博士、对话嘉宾: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朴永馨教授)
他们共同致力于构建“看见每一个”的教育生态,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可能,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关注人本身,助力每个学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内容来源:网易苏州)
2025年09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