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6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9月5日下午,2025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迎来第六场现场考察。本次对话,再次聚焦“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教授受邀出席,与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相关话题。
董刚教授(下图)长期深耕职业教育领域,在高职院校管理、专业群建设、双高计划实施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任职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期间,他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的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纵观职业教育发展,新时代以来为什么国家如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本质是为了应对产业升级需求、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服务国家战略转型,并通过法律保障和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确保学习者成为各方主体的利益交汇点
董刚教授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产教融合生态需要治理结构做支撑、动态的机制做保障、学习的平台做载体,构建“产学研政社”多元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核心是让学习者成为所有主体的利益交汇点。企业通过产教融合获得所需人才,院校借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凭此推动产业升级,社会依此获高水平技能服务。只有各主体利益与学习者终身发展绑定,产教融合才能从政策要求转为内在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席酉民教授补充道,职业教育需打破“仅签协议、办实验基地”的固有模式,这种合作大多未能实现联合体与共同体的有机融合,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左起:主持人: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新职业教育中心主任陈健博士、对话嘉宾: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教授)
推进职普融通,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席酉民教授(下图)认为,未来的教育将淡化传统学段的界限,打破学段划分,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各类教育机构应提供个性化、兴趣驱动的终身学习方案。每所学校需形成自身独特的特色和优势,在特定领域具备卓越实力,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选择环境。
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学正在通过三种模式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彻底打破学段,形成围绕个性化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第二种是对现有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第三种是把职业教育深入到企业里,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践行全人教育,推动“五育”融合发展
董刚教授认为,职业教育要平衡技能培训跟人格的培养,核心在于立足于类型教育的特色,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将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创新等软实力融入育人的全流程,通过目标的协同,确立双核心的地位,通过场景如何搭建实践的路径,通过我们自己的评价改革,保障培养质量,最终让学生除了懂技艺以外,有一技之长,更要有素养、会创新、敢担当,真正成为成长适应产业发展,具备终身发展能力。
席酉民教授补充道,未来教育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传输性的教育转向全人的教育、全民的教育。教育一定会走向社会化、生态化。他探讨了如何妥善处理未来教师、学生、智能体及场景这四重关系,从而重塑教学关系和优化学习流程。
活动现场,双方还讨论了“AI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等热门话题。
(内容来源:网易苏州)
2025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