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西交利物浦西浦国际商学院-天津大学经济金融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5年10月29日

2025年10月19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与天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复杂管理系统实验室(下文简称“天大”)联合主办的经济金融学术研讨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氛围热烈而充实,来自天津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围绕金融学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学术交流。西交利物浦西浦国际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鹤菲教授,金融系系主任龚细和(Stephen)教授及金融系何学中(Tony)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并与张维教授团队,张永杰教授领衔的天大师生就论文进行探讨。天大的林兟老师与IBSS的姚幸之老师分别担任上、下午分会场主席,有效保障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会议开幕之际,天津大学经管学部,系统工程研究所张永杰教授致开幕辞,对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诚挚邀请表示衷心感谢。张教授在第五届学术交流活动中,回顾了双方多年来的合作历程,对研讨会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表示赞赏。他着重探讨了"十五五"规划期间金融科技领域的重点科研方向,强调了如何使学术研究更好地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并展望了未来双方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深度合作前景。

本次研讨会采用了博士生论文报告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互动模式。来自两所院校的八位博士生,张金龙、张毓琪、张耘天、季皓珺、鄂继跃、陈庆冲、房雨点及薛金璐分别就生物多样性监管与企业生产率、零售投资者行为与动量策略、企业欺诈预测、基金经理性格特征、供应链风险管理、债券市场与企业社会责任、CEO声誉效应以及特质收益定价等经济金融领域的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分享。随后,翟佳、 高雅、韩昊哲、刘华瑾、王柔之、郭进、李祎晗及史晓萌八位资深教师对这些报告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与建议。

上午的研讨环节,天津大学博士生张金龙基于中国"绿盾行动"的准自然实验,深入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监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效应,指出其超层级监督与多方共治的独特制度设计有效克服了传统环境规制的固有局限。IBSS博士生张毓琪探讨了债券市场可及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融资约束的缓解促使企业战略性地强化CSR实践,这种提升尤其集中在股东、员工及供应链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维度。天津大学的张耘天构建了基于收益离散度的实时测度指标,有力论证了零售投资者投机行为对动量崩溃与短期反转的预测效力,并通过状态依赖的动态轮动策略使投资组合的夏普比率实现了显著提升。IBSS的季皓珺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制度转换框架来解析特质收益定价问题,通过自适应优化过程系统性识别不同收益状态,揭示了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异质性规律,这些发现挑战了传统定价因子的解释力。

下午的研讨中,天津大学的鄂继跃运用系统语言学理论构建了企业欺诈预测模型,通过多层集成学习框架有机整合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的文本特征与财务指标,大幅提升了欺诈识别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天津大学的陈庆冲基于公募基金披露文本揭示了管理人性格特征对投资决策与业绩表现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高宜人性与高神经质特征均与较低的风险调整收益显著负相关,且市场投资者能够敏锐识别这些行为模式并做出相应的资金配置调整。IBSS的房雨点考察了CEO媒体奖项作为外生声誉冲击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这种声誉激励通过强化财务透明度与优化投资效率两条路径有效降低了尾部风险。天津大学的薛金璐则聚焦于供应链韧性构建,发现企业在应对供应链中断预期时,会在现金持有与库存管理之间进行战略性权衡,且这一权衡决策显著依赖于产品的折旧率特征。

研讨会尾声,IBSS金融系系主任龚细和(Stephen)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龚教授代表IBSS对各位老师与博士生的到访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此次研讨会已是天津大学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学术工作坊,与会者积极互动,充分展现了学术界的合作与共赢精神。龚教授特别强调了科研选题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者关注现实经济金融问题,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为政策制定和行业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他期望通过此类研讨会的持续举办,进一步深化两校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通过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质量与影响力。

2025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