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世界纪录的研究分享!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教授在Banks in Quantum Days 2025引发关注

2025年10月30日

近日,在西班牙毕尔巴鄂举行的全球顶级金融科技峰会“2025量子时代的银行业(Banks in Quantum Days 2025)”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物理学院院长、西交利物浦大学后量子迁移实验室(PQC-X)主任、巴斯克应用数学中心访问研究教授丁津泰教授发表了颠覆性演讲,其团队已成功攻破200维度的“最短向量问题”(SVP)世界挑战。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格密码分析领域的世界纪录,更向正在布局后量子密码(PQC)的全球金融及科技行业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应对量子计算威胁的竞赛,其复杂性和紧迫性已远超预期。

本次峰会于10月13日至16日举行,吸引了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桑坦德银行(Santander)、万事达卡(Mastercard)、德意志联邦银行等全球金融巨头的积极参与。丁教授的演讲,无疑是本次闭门会议中最受关注的技术分享之一。

何为“200维SVP挑战”?为何如此重要?

在数字世界中,我们依赖的加密体系大多基于数学难题。后量子密码(PQC)作为下一代加密标准,旨在抵御未来量子计算机的破解能力。其中,基于“格”(Lattice)的密码学方案,因其高效率和安全性,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权威机构视为主流选择,例如其标准化的CRYSTALS-KYBER算法。这类加密算法的安全根基,正是“最短向量问题”(SVP)。通俗地说,解SVP就像在一个由亿万个点构成的、无限延伸的复杂网格(即“格”)中,找到离原点最近的那个点。维度越高,这个网格就越复杂,寻找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因此,SVP问题的计算复杂度,直接决定了“格密码”的安全性。

长期以来,“200维SVP”被视为一个极难逾越的标杆。丁教授团队此次成功破解,意味着当前用于评估格密码安全性的理论模型可能需要被重新审视,攻击者的能力在过去十年中已取得了惊人的百万倍级别的增长。

技术突破:绕过“内存墙”,实现高效破解

丁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此前限制SVP破解能力的核心瓶颈是“内存”。传统攻击算法需要动用天文数字般的内存资源——例如,破解200维SVP预计需要约10TB内存,巨大的数据吞吐和随机访问成本使得攻击在实践中几乎不可能。

对中国金融与科技行业的深远影响

丁教授的这一成果,对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中国金融与科技行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1.对金融业的警示:

重新评估安全边界:国内银行、证券及保险机构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技术架构,特别是涉及数字货币(DCEP)、跨境支付和核心交易系统时,必须意识到PQC并非一劳永逸的“银弹”。对供应商提供的PQC解决方案,需要进行更严格、更前瞻的安全评估。

“密码敏捷性”成为必选项:丁教授在演讲最后强调了“密码敏捷性”(Cryptoagility)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必须具备快速、低成本地替换加密算法的能力。未来,当某个算法被证明存在弱点时,能够“即插即用”地升级到更安全的算法,将成为关键的生存能力。

2.对科技行业的启示:

网络安全的新战场:对于国内的网络安全厂商、云计算服务商和区块链技术公司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市场需要更强大的、能够抵抗持续演进的密码分析技术的安全产品。谁能率先在“密码敏捷性”和下一代安全协议的研发上取得突破,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基础科研的价值凸显:这一成果再次证明了基础数学和算法研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它鼓励国内科技企业加大对底层核心算法研究的投入,而非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

总而言之,丁津泰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后量子时代网络安全攻防战的冰山一角。它提醒所有从业者,必须以更动态、更审慎的视角看待未来的安全威胁,并立即着手构建灵活、有韧性的防御体系。

丁教授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通过改进的BGJ筛选算法(BGJ Sieve),巧妙地将庞大的计算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可被置于高速缓存(如L2、L3 Cache)中处理的子任务。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极大降低了对内存带宽的依赖,让原本停留在理论上的攻击路径变得切实可行,最终实现了破纪录的计算成就。

(内容来源:量财经)

202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