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系,2025届毕业生陈思含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一次自我蜕变——从一个“理科生”转向国际关系领域,从西浦课堂走向罗马尼亚、荷兰的跨文化实践现场,如今又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启职业旅程。
她的经历,正是“兴趣驱动+国际化学习”在西浦的生动注脚,也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长路径。

陈思含
1. 兴趣是最硬的底牌,专业是看世界的门票
Q:当初你为什么选择国际关系专业?这个决定和你的人生目标或兴趣有什么联系吗?
陈思含:老实说,最初完全是因为兴趣。我高中是理科生,但对政治、历史、地理这些人文社会科学一直很感兴趣。刚入学那学期学校允许自由探索,我就去了解了不同专业,还特地约了国际关系系的老师聊课程。发现这个专业不仅研究政治与外交,还能了解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与社会议题,就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另外,国际关系专业有海外交换机会,能真正去不同国家体验学习,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我当时就想,既能学知识又能了解世界,这个专业很“值”。
2高强度磨砺,换来英语与思维的跃迁
Q:在你看来,西交利物浦的国际关系学习和你原本的预期相比,有什么惊喜或突破?
陈思含:我原本没有太多预期,没想到课程的挑战性这么高。所有专业课都用英文授课,一周要读几十页学术文献。起初压力很大,但坚持下来后,发现英语阅读、写作、甚至口语都有了质的飞跃。
更大的惊喜来自课堂氛围。除了lecture(讲座),还有seminar(研讨课),我们经常分组讨论、辩论国际热点问题。比如在Alessandra Cappelletti教授的公共政策课上,我们会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去分析政策影响;模拟联合国课程中,我们代表不同国家进行谈判与决策。
这些课堂体验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不仅要听懂老师讲什么,更要学会质疑、分析、论证。
3多元师承×平等对话:把批判性思维‘点亮’
Q:你认为在西浦的国际关系专业学习中,学校给你提供了哪些帮助和支持?
陈思含:首先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Lecture和seminar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既能系统学习理论,又能在小班研讨中充分表达观点。
其次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与开放。我们系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意大利、埃及、喀麦隆、俄罗斯……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都鼓励学生表达、批判和独立思考。老师非常乐意与学生约office hour,讨论研究主题或职业规划,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自信。
此外,国际化学习环境也非常重要。我们系的国际生比例高,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做项目、讨论议题,不仅锻炼了口语,也让我学会从多元文化角度看问题。
4外交不只在国与国,更在人与人的日常里
Q:你曾在罗马尼亚做过志愿者,教授当地高中生可持续发展。能不能谈谈这段经历?
陈思含:那次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通过学长学姐接触到了这个国际学生组织项目,去了罗马尼亚的一所技术学院,教当地高中生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那段时间里,我和当地老师、学生、宿舍管理员都成为朋友。我们常聊他们的生活、对历史的看法、甚至对中国的印象。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国际关系不只是国家层面的外交和政策,更关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同事多元的背景更是让我明白原来生活并不一定只有一种解法,我们可以跳出原来按部就班的方式,不再困囿于升学、工作的压力,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年轻的心态去探索未知的人生。
总之,这段志愿教学经历让我更理解“文化差异”的具体含义,也让我开始从更人本、更包容的角度看待国际议题。

陈思含在罗马尼亚与朋友的合照
5.把课堂带进职场,把世界装进行囊
Q:现在你在一家可持续发展公司做市场调研,这个经历如何帮助你把国际关系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中?
陈思含:我现在在一家巴西背景的企业,主要做市场调研与跨文化沟通。工作中要用中英文处理资料,有时也需要了解欧盟的法律和政策。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国际关系的学术知识与现实工作的紧密联系。
比如,学校提供的荷兰交换名额让我有机会进修“欧盟法”课程,这直接帮助我理解公司与欧洲市场相关的政策内容。
此外,我在西浦学的西班牙语、以及在课堂上练就的谈判、演讲与沟通能力,都成了工作中的优势。可以说,西浦的国际化教育让我具备了“能在多文化环境中高效沟通”的能力。

陈思含在荷兰交换时与室友的合照
6.跨文化·全球观·批判力——三件终身武器
Q:通过这些学习与实践经历,你觉得国际关系系培养了你哪些能力?
陈思含:最明显的是三点:
第一是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论是在课堂、交换,还是志愿者项目中,我都学会了如何理解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与思维逻辑。
第二是全球视野:课程内容覆盖全球不同地区的政治与经济议题,让我能够从宏观角度理解世界的联系。
第三是批判性思维与自信心:大量论文写作和课堂辩论让我逐渐敢于表达观点,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语言能力提升带来的自信,也让我在沟通与表达上更加从容。
7.去交换、去志愿,世界会因为你的主动而回应
Q:对学弟学妹来说,你可以推荐一些可以申请的项目或实践经历吗?
陈思含:我强烈推荐大家积极参加海外交换项目和国际志愿活动。这些机会能让你把课堂所学应用到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此外,学院和学校经常会通过公众号、邮件推送各种项目资源,比如暑期学校、短期海外课程、学术会议等,一定要主动留意。我去意大利参加的暑期学校、罗马尼亚志愿项目,都是通过这些渠道发现的。
8.机会不等人,主动的人总能遇见它
Q: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是如何找到并申请这些机会的?有哪些方法是学弟学妹们也可以借鉴的?
陈思含:最关键的就是主动。不要等别人通知,而是学会自己去找。
我平时会关注学校邮件、学院公众号、还有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比如小红书有很多同龄人分享海外实践经验和项目渠道。有时候机会看似“小众”,但认真研究后就能发现值得尝试的路径。
在西浦,只要你愿意探索,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国际化经历。据我了解,我们这届的同学有很多申请到不错的学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
9.保持好奇与恒心,路会在脚下延伸
Q:你对未来的学业或职业规划有什么打算?能否给学弟学妹们一些本科阶段的学习建议?
陈思含:未来我会继续深耕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政策领域,希望能在这一方向上做出更有意义的研究或项目。对学弟学妹的建议是:
认真听课、坚持积累。即使一开始听不懂,也不要放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提升得很快。重视论文写作与文献阅读。这能培养批判思维,为未来深造打下基础。
抓住交换机会,拓宽视野。 亲身走出去,会改变你对“国际关系”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保持兴趣与好奇心。 只要你真心喜欢这个专业,西浦会给你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世界。
从理科生到“国际关系人”,从课堂辩论到国际志愿,从苏州到欧洲,陈思含用行动诠释了“学以致用、以世界为课堂”的学习方式。她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西浦国际关系系,每一个勇于探索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全球舞台”。
(记者: 李若羚 图片提供: 陈思含)
2025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