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关注金融市场的人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行业的两家公司,面临相同的经济环境,投资回报却可能天差地别。旅游业也不例外。两家处于相同法规下的酒店集团,或两个资源禀赋相似的省份,最终的市场表现往往大相径庭。对于商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核心问题很简单:这种差距究竟是源于内部管理,还是周边的技术与基础设施?

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经济学副教授张林佳博士在其最新研究中给出了答案。该研究题为《Measuring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A Meta-Heterogeneity Index Approach in Tourism Research》,发表于全球旅游与酒店管理领域的顶尖期刊《Tourism Management》(影响因子:12.4)。这是张博士第三篇发表于Tourism Management、聚焦旅游领域绩效测度与竞争力分析的成果。
从理论到实践:衡量旅游竞争力的新方法
旅游业复杂多样,在相同标准下运营的目的地或企业,其表现常常差异显著。理解为何有些地区蓬勃发展而有些地区停滞不前,对制定商业战略和公共政策至关重要。传统的效率衡量工具,如 Malmquist 指数,主要用于比较整体生产率趋势,但往往难以解释群体内部的差异——例如,为何两个相似的省份或酒店连锁集团对相同政策或市场条件的反应截然不同。
为解决这一局限,张林佳博士及其合著者开发了"元异质性指数"——一个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新分析框架。MHI 不仅将每个目的地或企业与国家效率前沿面进行比较,还将其与区域基准进行对照,从而清晰诊断出绩效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源于运营效率,又在多大程度上源于技术进步。
与传统衡量方法不同,MHI 将生产率变化分解为两个部分:
- 元效率变化(MPEC) – 衡量一个实体是否比其同行更有效地管理资源;
- 元技术变化(MPTC) – 识别一个地区的基础生产技术进步了还是停滞了。
这种双重分解使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能够准确找出表现不佳的根源:是内部效率低下、外部技术落后,还是资源错配。
实证洞察与行业启示
研究运用中国星级酒店的全面数据集进行分析,揭示了区域内差异往往大于常被提及的东-中-西部地区差距。这一发现凸显出,区域旅游战略应区分效率政策和创新政策。例如,成熟市场可能需要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而新兴地区则可能更多地从管理培训和运营重组中受益。
贡献与更广泛的影响
MHI 为目的地管理组织、旅游局和酒店企业提供了一个基于证据的诊断工具,有助于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而非依赖"一刀切"的政策。通过识别绩效差距的具体来源,决策者可以更好地确定投资优先级,提高政策效率,并促进旅游业平衡、可持续发展。
这项研究延续了张林佳博士在效率衡量和旅游经济学领域的一贯研究,在先进的定量模型与旅游管理、区域政策规划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关于作者
张林佳博士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商业分析硕士项目主任,并兼任西浦CCC研究中心城市与文化组联合负责人。他的研究兴趣集中于旅游经济学、生产率与效率测量以及目的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在多个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例如《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Tourism Economics》、《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Economic Modelling》、《Journal of Hospitality Tourism Research》、《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等,合著一部专著,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研究项目。他还担任《Tourism Economics》和《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期刊的编委。
关于期刊
《Tourism Management》(影响因子12.4)是旅游与酒店管理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顶尖期刊,被列为ABS 4星、JCR Q1区、ABDC A* 级和FMS A类期刊,并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1区(顶级)期刊。该期刊以高标准和严选择性著称,每年仅接收约6%的投稿,被广泛认为是塑造未来旅游与酒店业最具影响力的前沿研究平台。
202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