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学者与联合国人居署专家共同探讨构建宜居可持续的工业园区

2025年11月11日

2025年10月28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UES)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举办了以“构建宜居可持续的工业园区”为主题的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聚政府部门、高校学者、规划设计机构、企业代表及国际组织专家等多方力量,围绕“产城融合”核心议题,分享苏州工业园区实践经验与全球前沿方法,为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政策创新、生态保护及社区融合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Marc Aurel Schnabel 教授(下图)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与城市宜居的协同推进已成为重要课题,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多方智慧,产出兼具实践价值与国际影响力的合作成果。

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系主任陈冰博士(下图)介绍,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合作的典范,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综合体建设经验。此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国内外专家智慧,探讨产业综合体未来发展方向,为园区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西浦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徐蕴清博士(下图)主持了主题分享,她从国际生态环保重视、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需求、新型产业的空间特性及苏州经验普适性等方面,阐述了产城融合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多维视角解析宜居园区的建设之道

在研讨会第一部分,六位专家学者围绕产城融合、宜居环境规划、园林设计、全球方法论等议题展开主题演讲,呈现了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思考。

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局局长、深改办主任沈卫奇(下图)以《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与管理经验》为题,系统阐述了园区作为中国开发区发展典范的成功密码。他强调,产城融合是开发区发展的创新模式,苏州工业园区跳出传统产业功能区的局限,将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共同纳入整体规划,依托中新国际合作的前瞻视野实现持续的跨越式发展。通过 50 年不落后的科学规划、均衡用地结构、15分钟生活圈的邻里中心设计等举措,园区构建了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了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瓶颈。同时,园区打造 “2+4+1” 现代产业体系,以资源集约利用和开放合作为导向,持续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苏州创新研究院主任规划师王子强(下图)在《苏州工业园区宜居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演讲中,通过金鸡湖西岸发展对比等实例,展示了园区 “一张蓝图绘到底” 的规划坚守,以及向精细化治理的迈进。他介绍,园区始终坚守不变的生态框架与产城融合的基本格局,通过西北门户改造、高压廊道更新等项目盘活存量空间,借鉴新加坡 “Work-Live-Play” 模式实现多功能混合布局,并以数字化治理与柔性化管理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已从产城融合标杆升级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城市新中心。

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忆(下图)分享了《园林式宜居环境的国内外设计经验》。她指出,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艺术呈现,更承载着中国传统山水自然哲学。通过美国纽约“明轩”、波特兰“兰苏园”等海外输出案例,以及本地四角山水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项目,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工艺实现国际化传播与可持续实践,为现代工业园区注入生态文化内涵。

联合国人居署政策、立法与治理部主管Remy Sietchiping博士(下图)与联合国人居署项目专家、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范利博士(下图)就《联合国人居署关于宜居工业区的全球方法与工具》做联合演讲。Remy Sietchiping博士强调,工业园区规划需超越单一经济功能,遵循整合性、包容性、多功能混合的核心原则,融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新城市议程》框架,通过多尺度规划与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实现从 “孤立园区” 到 “融合社区” 的转型。范利博士则以苏州工业园区与德国鲁尔区为例,强调小而紧凑的空间布局、混合用地模式及政府、企业、学界多方协作的重要性,突出教育与创新在园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徐蕴清博士在《苏州工业园区经验迭代与知识转移研究》中提出,大学是知识与实践的桥梁。苏州工业园区的关键特色源于中新两国系统性的知识转移,既包括政策、数据、标准等显性知识,更涵盖了根植于实践、经验和判断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知识转移和灵活的本地创新得以实现。西浦作为国际化高校,致力于整合东西方优势资源,通过系列相关研究合作的积累,将苏州工业园区 30 年发展经验提炼转化为可传播和转移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全球与本地合作网络,推动经验共享、创新实践以及国际人才培养。

专题研讨:聚焦挑战与机遇,共绘合作蓝图

在专题讨论环节,主持人、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王学峰博士(下图)表示:“宜居可持续工业园区的建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需要兼顾本土实践根基与国际视野,今天汇聚各方力量聚焦核心议题,就是希望碰撞出既解当下难题、又谋长远发展的务实方案。从现实挑战到未来路径,各位的分享让‘产城融合’的落地逻辑更清晰,后续更需将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框架,让园区真正成为产业发展与民生幸福的共同体。”

参与本次专题讨论的嘉宾背景多元、覆盖领域广泛,既有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等本地政策制定与规划实施机构的代表,也有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国人居署等学界与国际组织的专家,还有苏州园林设计院、新加坡DP集团、悉地苏州等中外设计、建设与运营企业的从业者,以及产业园区协会组织,多数嘉宾长期深耕园区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或国际合作领域,部分更是全程参与苏州工业园区从起步到升级的实践过程,对园区发展痛点与转型需求有着深刻理解。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需兼顾空间尺度适配、土地利用均衡、产业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完善、制度创新保障、人才引育驱动与社区氛围营造等多重要素。针对中国海外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专家们指出,当前部分海外园区面临与当地社会经济融合不足、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与模式复制难等挑战,需从“硬件建设”向“软件赋能”的长期运营思维转型。

徐蕴清博士在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通过主题演讲与专题讨论,形成了多项具有实践价值的共识。未来,西交利物浦大学将持续发挥国际化平台优势,携手联合国人居署高层次国际机构及各方合作伙伴,打造知识能量场,赋能国际宜居工业园区建设、技术援助项目实施与跨学科研究开展,将会议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在产城融合的领先实践,更搭建了中国经验与全球智慧双向交流的桥梁。未来,各方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宜居可持续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全球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供稿、部分图片提供:西浦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 摄影:钱懿)

202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