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2025年04月30日
王牧教授 , 中心主任
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终身教授、蛋白质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蛋白质组学技术癌症项目联合首席研究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国防部基金评审专家。曾获得2004年人类蛋白质组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发表高影响力论文近100篇,超过7400次论文引用率(H-Index=46),并担任十余家高影响力期刊的专家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哺乳动物系统基因修复机理、癌症化疗耐药性机理及敏化剂研发、前列腺癌药物靶点探索、帕金森症病因研究和临床生物标志物应用等。
柳欣博士,助理教授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学士学位,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与药物设计博士学位。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生物学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药物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0篇同行评审论文。柳欣博士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信号通路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分析(助力药物靶点识别及促进系统层面理解疾病),基于机器学习的QSAR方法开发(新药高通量筛选以及拓宽适用性,提高命中率及富集因子),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高通量组学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多重随机采样的共识评分。通过多步评估基因排序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预测基因的错误剔除)。
程恳博士,助理教授
在利用质谱(MS)和核磁共振技术(NMR)的对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多组学数据(尤其是代谢组、蛋白质组和肠道微生物组)及多维数据整合方法,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建立诊断和预测模型以及研究生物活性化合物在代谢疾病中的调控机制。
徐明明博士,助理教授
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在苏州大学有两年多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他之前的研究包括开发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荧光探针、基于质谱技术发现针对 α- 突触核蛋白聚集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通过糖蛋白质组学发现帕金森病和胰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徐博士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发现及机制研究、 常见癌症的外泌体生物标志物鉴定及基于质谱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陈颖, 中心实验室主管
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研究了脑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瘤转化过程中新基因的功能鉴定。研究生毕业后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主要从事肿瘤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对质谱以及大小分子药物生物分析方法开发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代昌平, 实验员
毕业于苏州大学。毕业以后就职于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主要工作内容是质量控制。能够通过使用LC-MS/MS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检测血药浓度的实时变化来评估药物代谢。同时,他在药品生产和接触表面的塑料材质的相容性研究方面工作了一年。
何洋,实验员
202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SCI论文。毕业后入职苏州药明生物分析部,负责多种药物(小分子、聚合物及寡核苷酸)的分析方法开发。2023年入职西交利物浦大学,主要从事各种物质的定量方法开发及检测研究,具有丰富的质谱研究经验。
王玥, 实验员
2022年取得了江苏大学硕士学位,在学期间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及其在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就职于西交利物浦大学药物检测中心,主要从事分子互作研究,负责biacore分析技术的应用。
孙玲,实验员
本硕均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获得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在药物研发公司从事过1年半化学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工作,另有6年以上GLP实验室相关工作经验,主要负责样品,试剂的管理,也有临床前药物代谢研究的相关工作经历,熟悉质谱方法检测生物样品的操作。
机构负责人
王牧教授 , 中心主任
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终身教授、蛋白质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蛋白质组学技术癌症项目联合首席研究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国防部基金评审专家。曾获得2004年人类蛋白质组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发表高影响力论文近100篇,超过7400次论文引用率(H-Index=46),并担任十余家高影响力期刊的专家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哺乳动物系统基因修复机理、癌症化疗耐药性机理及敏化剂研发、前列腺癌药物靶点探索、帕金森症病因研究和临床生物标志物应用等。
其他成员/专家/顾问
柳欣博士,助理教授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学士学位,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与药物设计博士学位。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生物学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药物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0篇同行评审论文。柳欣博士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信号通路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分析(助力药物靶点识别及促进系统层面理解疾病),基于机器学习的QSAR方法开发(新药高通量筛选以及拓宽适用性,提高命中率及富集因子),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高通量组学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多重随机采样的共识评分。通过多步评估基因排序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预测基因的错误剔除)。
程恳博士,助理教授
在利用质谱(MS)和核磁共振技术(NMR)的对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多组学数据(尤其是代谢组、蛋白质组和肠道微生物组)及多维数据整合方法,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建立诊断和预测模型以及研究生物活性化合物在代谢疾病中的调控机制。
徐明明博士,助理教授
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在苏州大学有两年多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他之前的研究包括开发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荧光探针、基于质谱技术发现针对 α- 突触核蛋白聚集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通过糖蛋白质组学发现帕金森病和胰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徐博士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发现及机制研究、
常见癌症的外泌体生物标志物鉴定及基于质谱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陈颖, 中心实验室主管
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研究了脑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瘤转化过程中新基因的功能鉴定。研究生毕业后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主要从事肿瘤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对质谱以及大小分子药物生物分析方法开发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代昌平, 实验员
毕业于苏州大学。毕业以后就职于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主要工作内容是质量控制。能够通过使用LC-MS/MS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检测血药浓度的实时变化来评估药物代谢。同时,他在药品生产和接触表面的塑料材质的相容性研究方面工作了一年。
何洋,实验员
202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SCI论文。毕业后入职苏州药明生物分析部,负责多种药物(小分子、聚合物及寡核苷酸)的分析方法开发。2023年入职西交利物浦大学,主要从事各种物质的定量方法开发及检测研究,具有丰富的质谱研究经验。
王玥, 实验员
2022年取得了江苏大学硕士学位,在学期间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及其在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就职于西交利物浦大学药物检测中心,主要从事分子互作研究,负责biacore分析技术的应用。
孙玲,实验员
本硕均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获得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在药物研发公司从事过1年半化学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工作,另有6年以上GLP实验室相关工作经验,主要负责样品,试剂的管理,也有临床前药物代谢研究的相关工作经历,熟悉质谱方法检测生物样品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