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系举办研讨工作坊 探究中国建筑的多元化认知

2018年06月24日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了一场以“宏图与辨位-中国建筑评论的理论与实践(Mapping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in China)”为主题的研讨工作坊,邀请了多个领域的建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建筑评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由建筑系发起主办的研讨工作坊由特邀嘉宾的专题演讲开始,聚焦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建筑评论领域的重要议题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南方科技大学的唐克扬教授,南京大学的鲁安东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李华副教授,同济大学的王凯副教授、Placido González Martínez副教授等来自各高校的研究者们就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的发展状况做了相关陈述,并对过去和当前的中国建筑评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凯副教授(上图)发表了题为“中国建筑评论的四个阶段”的演讲。他指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师们之间有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即为了推动学科发展,而不过分批评彼此。”同时他还指出,建筑评论与建筑学科本身应当是保持同步发展的。

英文刊《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期刊的编辑,来自同济大学的Placido González Martínez副教授(上图)发表了题为“建筑遗产:遗产评价标准与建筑评论之间的桥梁”的演讲。

他认为,“对于当代建筑来说,建筑遗产不是障碍,而是机会,它是全球背景下意识形态合法化的载体。”他还指出,为城市构建新的“叙事”方式,使城市更富有创新性、引人入胜是非常必要的。

紧随系列演讲之后是一场圆桌讨论会,圆桌讨论旨在扩展对建筑评论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深入探讨和梳理之前演讲所提到的不同观点。

圆桌讨论的主题始于对讨论会中提出的各项问题的思考。讨论由西浦建筑系的Paolo Scrivano博士(上图)和董一平博士开场。

Paolo Scrivano博士提出的议题包括建筑话语、叙事创新及价值定义、建筑实践背后的价值,以及中国社会环境中建筑评论的角色定位等。

之后发言的西浦建筑系的韩佳纹博士强调了认识并理解中国建筑评论与西方建筑评论存在差异性的必要。Christian Gänshirt博士则谈到了关于过去的传统建筑评论传播媒介与现代新媒介之间存在差异的交流问题。他指出,当代建筑评论已拥有包括各种网站和博客等在内的丰富的多重媒体传播平台。

本次研讨会还明确指出媒体与传播在建筑评论中的作用,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和构建批评话语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中国的建筑评论在相关观念上存在差异性。

来自法国雷恩第二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的Hélène Janniere教授(上图)认为需要创造“媒介领域”,她指出:“建筑评论的公共领域研究需要被加深和强化。不仅建筑师与历史学家,还要和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一起,在挑战中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推动建筑评论的前进与发展。”

本次研讨工作坊充分强调了“讨论作为一种目的,而非探讨有关建筑评论的定义”;建筑评论在多维度中出现的新问题,正显示了其在中国语境下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记者:Daniela Pico Pérez 翻译:徐敏 编辑:石露芸 摄影:杜媛媛)

2018年06月24日

意大利建筑作品展在西浦 搭建中意建筑交流平台
建筑环境
人文社科

意大利建筑作品展在西浦 搭建中意建筑交流平台

“意大利和中国的对话:建筑与设计”交流活动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西浦建筑系的老师们与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建筑行业专家们齐聚西浦,探讨中意两国的建筑特色和未来发展...

阅读更多
西浦控制论学者在柏林发表主题演讲

西浦控制论学者在柏林发表主题演讲

assets/images/news/2018/05/XJTLU_Cybernetician_Thomas_Fischer.jpg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