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8日
疫情之下,当教什么?
“世界公民素养”课程上线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抗疫之道”
面对新冠病毒疫情,对大学生来说,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做出反应?近日,为期两周的“世界公民素养”网络课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启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抗疫之道”。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表示,该课程“将防疫作为一场实战演练,帮助西浦学子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世界公民的责任,同时也作为新型网络课程与学习观的一次尝试”。
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ILEAD)负责该课程开发的沈鞠明博士介绍道,“世界公民素养”课程是西浦研究导向型教学在抗疫时期的一次特殊实践,“课程从社会责任、数字公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创新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对疫情进行深入思考,为抗疫尽一份力。”
“世界公民素养”课程依托于西浦网络教学平台ICE系统开设,内容包括网络授课与互动、小组网络研讨与策划、指导教师远程指导、网络提交作业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社会责任、数字公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创新等领域中选择一个方向,并深入探索其中的一个问题。
以数字公民方向为例,来自ILEAD的李娜老师以“研究导向型大数据应用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案例分析”为题,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同学们对数字素养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包括为什么数字素养问题在当今时代凸显出来?面对网上如此多的、真假掺杂的疫情信息,同学们应怎样去面对?以及当代的个体需要具备怎样的数字识读能力等等。
西浦“世界公民素养”课程采用全网络授课,为引导学生的研究导向型学习,学校倡导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组队,鼓励小组合作模式;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充分的学习资源,并采取导师制,给予学生指导。
沈鞠明博士表示,“网络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过网络教知识点,不是老师在屏幕那头讲、学生在屏幕这头听;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网络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终身学习者。”
课程开始之初,同学们首先看视频、查文献,然后进行“头脑风暴”、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提案。根据自主选择的命题,同学们将通过问卷调查、线上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完成项目,最后每个小组以结案报告、电子海报或视频的方式提出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互评。
“我们共选择了30多位有相关领域专业研究的导师,每位导师负责指导五到六个学生小组。”沈博士说,“从提案到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导师会给出建议和反馈,引导同学们一步步完善。”
沈博士介绍道,西浦的这门以“世界公民素养”为主题的“网课”,不是简单地把课堂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把屏幕变成课堂,而是利用网络这一开放、多元、便捷的平台,采用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手段,来更直接、更深入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在教育资源很有限条件下开办的‘广播电视大学’是网络教育的1.0版本,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的大规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工程、中国慕课系统是网络教育的2.0版本,那么当代的网络教育就应该是3.0版本。”
“在网络教育资源相对已经丰富甚至冗余的情况下,现在的‘网课’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延展培养他们面对未知世界、面对多元文化、面对高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沈博士说。
据介绍,学生参与“世界公民素养”课程的积极性非常高,短短数天内有1400多人完成注册,同学们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共有230支队伍参与。
“学校还欢迎学生家长也一起参与,从报名资料中,我们就看到有的队伍中包含家庭成员。”沈博士介绍说。
“这个课程以抗疫为契机,督促大家思考和学习,在假期时间不能懈怠。”西浦传播学大二学生董宇昕说,“每个人在这个特殊时期肯定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个课程一定程度上把零散的思考加上理论系统化了,这是我觉得它帮助很大的地方。”
(记者:石露芸 编辑:寇博 部分图片提供:董宇昕)
2020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