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西浦化学系的两名学生在国际期刊上相继发表文章,其研究发现被认为可能对各自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帮助全球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廖佳为是西浦即将毕业的首批高级化学(研究型)硕士中的一员,近期在国际期刊《微孔和介孔材料》(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关于寻找石油替代燃料的文章。
文章题为《富氢甲烷 (HEM) 共价有机框架存储的分子模拟研究》,在廖佳为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撰写,探讨富氢甲烷在纳米多孔材料中的存储。
廖佳为的导师、化学系讲师丁理峰博士对此解释到:“尽管甲烷被视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全球对石油的依赖,但是这种气体的储存仍然是让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瓶颈。”
“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纳米多孔材料用于燃料储存的可行性。从技术层面看,纳米多孔材料可用于多种用途,如储能和燃料电池转换。”
廖佳为在其研究中找出多孔材料的特性与其氢烷吸附能力之间的关联。他采用了计算化学模拟气体在多孔材料中的吸附的方法,来查找多孔材料的哪些特征会取得最大的吸附能力,最终发现材料的特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廖佳为解释到:“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理想的、用于富氢甲烷存储的微孔材料,并应用于清洁能源车辆上;或至少能够发现某个可增加材料的氢烷吸附能力的特点。”
“一旦发现了这种合适的微孔材料,它将能够用于高效存储车辆能源,并帮助我们加快解决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廖佳为计划今年7月毕业后继续求学,在日本开始他的博士研究。谈到自己在西浦的时光,他说:“在西浦,我提升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自学能力。这里严谨的学术环境完善了我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逻辑化和理性。在西浦的学习也提升了自己使用英语进行文献搜索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介孔和微孔材料》(Mesoporous and Microporous Materials)是多孔材料领域的知名期刊之一,也是国际沸石协会的官方期刊。
了解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
刘若晨是2015届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近日在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商Wiley出版的欧洲化学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论文。
刘若晨(第一作者)与导师Graham Dawson博士共同署名发表的这篇论文《多巴胺对钛酸纳米管表面改性:原位结构模型》对多巴胺改性的钛酸纳米管结构进行了研究。钛酸纳米管是由二氧化钛加工而成,二氧化钛则是一种常见于防晒乳液和产品增白剂的天然色素粉末。
Dawson博士解释说:“纳米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催化和能量转化与存储领域的应用上有着广泛的潜力。 ”
他补充到,“近年来,聚多巴胺涂料吸引了很多科研关注。其可被用作多种材料的涂层,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普遍认可,”
“然而,结构研究一直局限于聚多巴胺整体结构的研究,其作为表面涂层的结构研究仍不充分。”
刘若晨与团队共同完成的这篇论文,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聚多巴胺涂层的结构。他们的论文对钛酸纳米管用固态核磁共振和粉末 x-射线衍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种自组多巴胺模型,即单个单体单元叠加连接和单体附加单元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
刘若晨说:“结果表明,聚多巴胺涂料可能涉及比预期更多的单体物理集合,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聚多巴胺功能使用的新角度。这种薄多巴胺涂层将来可能会被应用于多功能生物相容系统中,如伤口愈合和人体组织工程。”
Dawson博士认为这篇论文及其研究发现对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刘若晨目前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型)硕士学位。他的这篇论文发表在欧洲化学领域知名的多学科期刊《化学-欧洲期刊》上,影响因子为5.7。《化学-欧洲期刊》由全球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学术出版商之一,享有世界第一大独立的学术图书出版商和第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美誉的Wiley出版。
(编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