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故事 | 非典型好学生的剑桥路

2021年06月11日

“高中的时候对剑桥是没有概念的,跟上北大还是上清华一样,说出来像个笑话。到西浦之后,居然觉得‘上剑桥’真切了起来。”

“在微信里设了个背景图,写着‘不就是剑桥吗,上它!’”

王世杰,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语言学系20级学生,在这个申研季如愿以偿拿到了来自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歪打正着”来西浦

河北,张家口,在埋首刷题的气氛里,王世杰像个 “差生”。摊开的书本下,常卧着一部手机,联结着外面的世界:“那时候偷偷玩手机,看小说、逛知乎。”这却让他接触到了广阔世界中的无限可能。“反而帮我打开了眼界,感受到我们当地高中和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

“我看着推荐,在闲鱼上买了一堆盗版网课,晚自习偷偷看,也不写作业,一看一晚上”。不按套路出牌的学习方式竟为高考助了一臂之力。“当时超常发挥,比一模高了快90分,才有幸踩着西浦录取线3分进来的。”王世杰笑道。

这些年他对西浦的认识也在深入:“西浦最核心的不是课程设置,而是优质资源组成的环境,譬如老师会引导你把作业升级成学术论文、提供暑期研究项目等等。我们有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在丰富的资源里做抉择。”

也像当初期待的那样,学校提供了自由翱翔的平台:“在西浦读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我也愿意把西浦的文化传播出去,所以我还加入了博物馆解说团。”

毕业前十天,王世杰作为通讯作者的SSCI一区文章终于见刊。“在学术上的努力没有白费吧。我们课题组也成立没多久,没什么学长学姐能让我‘骚扰’一下,全都得自己从头学。最后能发表,或许说明这段经历不是那么苍白,向独立研究者迈了一小步吧。”

西浦的非常规学习

刚入学的时候,他将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上:“这种饱和式学习并没有让我成绩多好。”这让他放下了对分数的执念。“继续这种状态益处也不大,还不如专心在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领域。”

于是,阅读文献、参与学术会议、跟进领域热点成了他的生活。这反而让王世杰在大三大四都维持在专业第一。“那时候确实没放太多时间在课程上,典型的ddl前三分钟交论文选手。不过,做学术虽然和课程关系没多大,却能提升对学术的‘审美’,也让我知道怎么快速入门新领域、什么是有价值的论文。所以,花在写作业上的时间减少了,质量却提升了。”

这种“非常规”学习也得益于王世杰的导师——应用语言学系魏日宁博士的独特教学方式:”除了课程内容教学,魏老师更多的会引领学生成为独立研究者。”魏博士从学术研究入手,介绍领域内核心期刊,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对这些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批判,思考其与课本理论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王世杰,魏日宁博士与石佳玮

“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空间去做想做的研究、辅助我建立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更多调整自己学习方法的自由度。来到西浦之前,我的学习是立足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西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给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需要我批判性地对待学过的内容,推动着我去不断思考不断深入。”

应用语言学下设的课程为他提供了全面、前瞻的认知。“在这些课里,我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语言,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怎样的?作为认知系统是怎样的?需要做很多哲学性的思考。”这推动着王世杰深入地分析各种问题,“我很感激不断质疑我、也不断接受我质疑的老师们,PaulPennySteve印辉‘爷爷’魏老师‘阮阮’教授等等。”

抓住自己想要的

“一开始我特别想做翻译。”这促使王世杰选择了应用英语。

他坦言: “倒不是对翻译有很深的热情,只是我很喜欢这种‘被迫’突破自己、学习新知识的生活方式。” 当翻译小哥、考翻译证、在这条道路上跋涉的王世杰,却在以学术为导向的氛围里明确了热情所在。

17年暑假,改革开放40周年前夕,王世杰与学姐——如今在牛津就读的石家玮——一起在魏老师的麾下研磨外语教学政策报告:“那时候已经放假了,我们俩在DB三楼机房赶论文,然后互相毒奶对方能申到牛剑。”

这段时光让他有了一些转变:“这样每天吸收新知识、看到新世界的生活很符合我的期待。可能最后报告的质量一般,却让我爱上了学术生活。”

“我修的大部分是应用语言学课程,偏向社科,相比起人文学科或者语言服务来说,批判性、实证性更强一点。我开始觉得学了这么多有趣的东西,比起做翻译时‘反刍’其他人说的话,我想说点自己的话,更深入地参与到人类的发展中去。”

大三的时候,王世杰申请开设了学生选修课,为其他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学生讲授“生活中的语言学”,大四又开设了“探秘应用语言学”,将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分享给更多人。

对很多人来说,剑桥是个终极目标,王世杰却认为学校没那么重要。“其实没必要学历焦虑,把自己有热情的事情做到最好,这个领域的‘牛剑’自然不会拒绝你。很多同学选往年均分最高的课,结果不一定好;但是选自己抱有热情的课程,肯定能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王世杰经常尝试突破自己的边界。“我最近在学打代码,希望有朝一日可以cosplay程序员。”由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已经成为学术热点,他也希望继续拓展自己的兴趣、能力,在以后的学术中应用起来。“学了HTML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自恋地建了个网站(https://linguist.top),网站的搜索框是假的,只有个图标,因为我不会做搜索框”,他笑道。

普通中的不普通

在常人眼中,剑桥“理论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必然高深晦涩,王世杰却称自己的研究非常平实,只是在司空见惯中独辟蹊径。“我的方向偏向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都是非常常见的内容,比如性格与语言、情绪与语言等等。

“其实剑桥或者其他社科MPhil申请没有那么‘玄学’,最终的核心还是在于你的研究是否有理论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

“我一直在思考人文关怀,不局限在性别平权、LGBTQ少数群体平权,而是关注社会里的每一个普通人。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刻成为少数群体,甚至看起来强势的群体有时也是弱势方。”王世杰举例说,讲普通话的人群也会受到讲方言人群的隐性歧视,某些性格的学生会遭到偏向性的对待等等。“他们不是典型的少数群体,只是普通人。”

“对于理工科来说,标准答案有时是存在的;对于社科来说,每个人都是答案。”他说道,“我总希望最终能落在人文关怀上,我希望能提升这方面的意识,因为社科本身有时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但社科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可以,社科所惠及到的个人可以。”

“社科研究不是塑造学术权威的过程,而是一个让个人觉醒、让社会觉醒的过程。”

(记者:姜影 编辑: 寇博)

2021年06月11日

学子故事 | 热血男孩贾申:心之所往,不畏道阻且长
科技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热血男孩贾申:心之所往,不畏道阻且长

离大四开学还有30天。贾申一个人窝在家里,打Kaggle。最忘情时,他会喃喃自语,一个人对着墙说话。对于全世界搞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开发者来说,谷歌旗下的Kaggle被认...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