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故事 | 学霸厨神、民舞高手、冬奥技术官:原来你是这样的学长学姐

2022年07月02日

“别人家的室友”学霸厨神养成记

初高中时代的李德民,每天清晨会被食物的气味唤醒。

德民7点上学,妈妈6点起床做饭。儿子中午吃食堂,妈妈以正餐的营养标准做每天的早饭。

妈妈早年留学日本,最拿手的快手菜是日式盖饭、牛排和意面。这些记忆中的美食,也成为德民后来学习做菜的起点。

“那时一天中吃得最好的一顿是早上,几个礼拜都不会重样。现在我自己做的话,也是不重样的。”

李德民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刚入学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认识新朋友,甚至有点自闭,后来觉得必须做出改变,就主动参加社团。”他竞选成为物理社社长,大二时和队友一起参加第十届美国大学物理竞赛,凭借“保护火星旅行者”方案摘获银奖。

德民很早就对机器人方向着迷。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他在机器人展台前流连不去。华为的“天才少年”稚晖君让他心生崇拜,因为“他做的东西真的很酷”。

本科阶段的后两年,德民选择“2+2”模式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就读,利大关于机器人系统的专业课,非常吸引他。

出国后的第一个学期,遇上疫情封城,每当心情郁闷,他就出去飞无人机、拍照,或是在宿舍精心做菜。

“生活需要仪式感,美食和摄影都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出国前,我把国外的生活排练过了很多次,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慌乱。”他说,“不过有的时候会想念家里的菜,比如姥姥做的葱油饼、妈妈做的意面、姥爷的炒饭,还好,我出发前,他们把这些都教给了我,让我想家的时候可以尝尝家里的味道。”

为了出国后能自己做饭,德民从大一寒假起就摸索着提升烹饪技能。他关注了很多美食博主,跟着视频自学,后来还开设了自己的美食和摄影公众号。他的微信朋友圈就像一部精致的美食日记,不知不觉记录下许多美好回忆。

在利物浦,室友们的专业不同,上课、考试时间也不同步,平时很难碰头。但每逢节假日,在他的“张罗”下,大家为美食而聚。

“做饭这件事,就得有人张罗,全都懒得做的话,就只能点外卖。”德民说,他会先列清单、写菜谱、准备食材,其他同学也主动在厨房当“小弟”、帮忙打下手。

圣诞节时,他和室友一起烤了一只十多斤的火鸡。作为烹饪主力,他还完美复刻了一道惠灵顿牛排——

腌好牛肉放入煎锅,顿时油花滋滋作响,待粉嫩牛肉逐渐呈焦糖色,刷上黄芥末酱。

鲜菇切碎,和洋葱大蒜一同爆香,平铺在布满火腿的酥皮上,再将牛肉放置其中,完整包裹住,在酥皮表面划出花纹,刷上蛋液,送入烤箱。牛排在高温下膨胀,变得蓬松轻盈,切开还冒着热气,浓郁鲜香。

今年除夕,他张罗着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酱牛肉劲道,糖醋鱼鲜嫩,桂花糖藕软糯,所有人围在一起热火朝天地包饺子,菜肴样式精致,摆盘讲究。

“每逢佳节,才会想起自己已是身在异乡的旅人,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团聚在一起,搞点烟火气,好像也有了些家的感觉。”他说。

“同样的东西,随随便便做出来或是漂漂亮亮做出来,最后都是吃进肚子,但是花点时间让食物变得精致些,心情也会好很多。”

申请季,德民在等待中备受煎熬,他打趣道,“压力最大的时候,甚至考虑干脆去法国学厨好了。”

很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名校陆续传来捷报。今年秋天,他将前往伯克利,在最喜爱的机器人与自动控制专业深造。

美食与机器人的故事,将陪伴他下一站的旅程。

天生舞者与“理性经济人”

2岁半在幼儿园舞蹈兴趣班摸爬滚打,4岁起学习民族舞,当周围的小朋友被老师撕胯、压韧带疼得直哭,肖雨伶瞪着眼睛,不管老师怎么压都不出声……

“那时候外婆心疼得都不愿看我。”雨伶说,“但相比于逃避撕胯的痛,我更向往舞台。”

雨伶16岁考完了民族舞十四级(表演最高级)。凭借高水平艺术团的优异成绩,她初高中入读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高考时获得了两所知名高校降20分录取的资格。

怀着对国际化商科教育的特别兴趣,她考入西浦国际商学院,目前是经济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

迎新晚会上,坐在台下看着学长学姐们的表演,雨伶对舞台的渴望再度被点燃——“我在想,下一次的舞台上一定有我!”

她一口气报了舞蹈团、黑炮公园等四个社团。大一下学期起担任舞蹈团副团长,她带领伙伴们录制手语舞抗疫视频、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筹备建校十五周年演出……

在江苏省大艺展的舞台上,20位同学表演民族舞《海的追寻》,蓝扇子绸缎飘飞,如舞动的海浪,传达出一种唯美的舞台意境。

“和指导老师商量确定下参赛剧目后,大一暑假,我先自己把这个舞蹈作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学完,然后开学的时候,进行教学。”

受疫情影响,新学期返校时间较晚,雨伶带领大家争分夺秒密集训练。“我们只有短短16天时间,把作品排练到了80%以上的完成度,赶在规定日期前提交了初赛视频。”

初赛通过后,《海的追寻》团队前往南京参加展演,为西浦赢得了省级甲组二等奖的荣誉。

从大二开始,雨伶把更多时间花在专业课学习、实习和科研上。她说,学习经济学,打开了她理解世界的格局,使她成为了一个“更理性的经济人”。

“以前看到一些网络舆情、明星八卦,我就是吃个瓜;学了宏观经济学,我首先会联想到国家政策,会去思考影视产业的运营,还有明星背后的金融活动和资金链……

“以前只是觉得事物有双面性,现在发现事物有多面性,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我不再轻易给出一个定义和结论,因为事物有多维的角度,值得你去发现和探索,我对世界的理解更丰富了。

“尤其在西浦这座多元与包容的校园里,1000个哈姆雷特的思想在毫无保留地碰撞着。”雨伶说。

大三时,雨伶完成了一篇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综述性论文。在即将开始的毕业课题中,她打算围绕绿色金融和碳排放做更多研究,未来尝试往经济管理领域复合型的研究生方向发展。

“期待读研能带给我更多元的视角、更多有趣观点,也让我更创新地看待行业和世界的发展。” 雨伶说。

从冰场到课堂,我对“不确定性”的容纳度比较高

从小,刘雨晴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运动员”,一个是“学生”。

“对我来说,花样滑冰是一种表达方式。当我内心有敏感、有思考的时候,我用它来表达我感受到的世界。”

“学习我也很喜欢。我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我想要不断去认识世界、认识别人的视角。”雨晴说。

一开始,两种角色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一个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应对。

七岁起,雨晴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冰场上。十一二岁开始,她在北京、上海两地飞,“当你有了想要滑得更好的欲望,就会去寻找更合适的教练、滑更好的成绩。”

中学时,她拿下了亚洲锦标赛少年组亚军、亚洲挑战赛成年女子单人滑冠军。为了备战全国比赛,她还曾向学校请了两个月的假……

“在比较小的年龄段,面对考试的限制、比赛的限制,你不可避免要进入到一个调和、平衡的状态——落下的功课要找时间补,落下的训练要找时间加练。”雨晴回忆。

“但我从不会觉得是哪一方的时间‘占用’了另一方的时间。我会比较专注当下的状态:学习的时候挺高兴的,训练的时候享受训练。”

雨晴是国家级花样滑冰运动员,如今是国家一级裁判员。从清华附中考入西浦后,她作为学生讲师开设过“花样滑冰鉴赏”选修课,并一手创办了学生社团“西浦冰协”。今年2月,她以“国内技术官员”的身份参加了北京冬奥会。

对于学业与花滑的关系,她的认知也经历了“不断进化”的过程。“我相信,永远有方法把两个事情融合到一起、相互支撑——这是一个更加深刻地感受世界的过程。”

雨晴本科就读于应用英语专业。她说,“相对于具体的专业知识,本科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对思维模式的探索。”

冬奥会期间,她与来自各国的花滑运动员沟通,展现了良好的英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从去年起,雨晴开始西浦国际化教育硕士专业的学习。“这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专业,其中有我很感兴趣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打开视野。”

平时,雨晴会做一些兼职教练、裁判和编舞工作。“每一个角色带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的思维变得更开阔,也更能够跳出来批判自己。”

“我能够容忍比较多的uncertainty(不确定性)。我会平行开很多个不同的项目,比较能够承受压力。综合的、不同面向的事情,形成了我对于世界的观念。”

谈到热爱多年的花滑,她认为,这是一项“痛并快乐着”的运动。

“你需要一个人面对一个冰场,用你的表达去打动裁判、打动观众、打动你自己。这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的过程,孤独,但是很有魅力。”

“花滑就像我的老朋友,热爱一直都在。”雨晴说。

(记者:石露芸 金画恬 图片提供:李德民 肖雨伶 刘雨晴)

2022年07月02日

学子故事 | 不完美的起点也可以写一个好故事
人文社科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不完美的起点也可以写一个好故事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这既是哲学的第一命题,奠定现代文明的逻辑与科学,也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张雨晴四年大学之路的写照:“在西...

阅读更多
学子故事 | 经历疫情下的低谷与绝望,狂揽耶鲁等13项名校录取
科技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经历疫情下的低谷与绝望,狂揽耶鲁等13项名校录取

邓越骞大学四年,疫情陪伴他两年半。 刚进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时候,邓越骞就被往届毕业生亮眼的国际化升学数据所鼓舞。理所当然地,他相信:我也会是其中一员。 待...

阅读更多
力量可抵岁月漫长——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的演讲
要闻聚焦

力量可抵岁月漫长——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的演讲

力量可抵岁月漫长——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的演讲亲爱的同学们、校友,尊敬的同事、家长和朋友们: 很高兴与大家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