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人的追求就是尽可能地用学习到的技艺去融合,变成一种全新的制作方式。希望每一把苏扇都有其独到性、特别性。”这是王健毕生追求的目标。
9月20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举办了第十二期“开谈了”系列文化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丁酉扇事·匠心独到”,特别邀请到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传承人王健,与西浦师生同赏苏州制扇人的文人扇心。
王先生1981年进入苏州扇厂,师从国家级“制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义林学习扇骨造型技艺,期间又跟随李宗贤老师学习扇刻技艺,2005 年获首届“苏州民间工艺家”荣誉称号。
在由西浦民乐团成员演奏的一曲美妙的古筝表演《春到湘江》后,王健开始分享与苏扇的故事,他用朴实的话语详细介绍了扇子的种类、折扇简史、折扇工艺以及如何鉴赏折扇等与扇子有关的知识。
王健还为在场师生展现了苏扇的手工制作过程,让大家亲眼见证了一把扇子是如何从零散的原件被组装得十分完美。在他看来,扇骨是折扇的灵魂,而纯手工的制作则可以最大程度上赋予扇骨灵气。
讲座上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听众,来自英国的Jane特意利用工作假期来中国进行文化体验。她说:“我在苏州呆了两个月,领略了苏州的魅力,而这个苏扇的讲座让我能够更深入了解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十分有意义。”
据了解,由西交利物浦大学策划组织的“开谈了”系列讲座之苏州文化篇从苏州作家稽元先生巨著《走读苏州》开始,到王健老师苏式制扇收官,三年共十二期,前后邀请到评弹、昆曲、木雕、苏绣、工笔、园林、吴门琴韵等代表苏州文化与艺术传承水平的嘉宾做客,为西浦师生提供文化熏陶的平台。
(记者:李淑琪 摄影:张玮倩 编辑:许恬甜)